傳承
胡泳,北京大學教授
“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是指從自己的身體以及周圍環境發生的異常變化來取象,進行或大或小的形勢判斷和結果預測 2013-01-24
從“錯、綜”的概念中我們可以感知到:世間任何事物都有與其相反相成的另一事物。 2012-12-28
持盈保泰的原則是:不因既有的成就而滿足,始終精誠團結,不斷求變求新,才能不斷突破自我。 2012-11-27
治國如治水,因而“堵”、“疏”之爭,是治國方略之爭,而不是治水方法之爭。 2012-10-16
中國傳統中沒有形成發達的法治觀念,是當今弘揚儒家傳統“德治”所面臨的一個最大問題。 2012-10-04
儒家認為德治是統治者率先垂范,以德化民,在社會中樹立正氣,建立良好秩序。 2012-09-13
蔣介石大肆弘揚禮義廉恥,往往表明當下四維之不彰。 2012-08-31
如果真的是好人,必然有些道德、品格、處事的堅持,怎么可能不得罪人呢?反過來說,如果毫無堅持,只是活得八面玲瓏,不去沾惹任何風險,那他怎么可能真的是好人? 2012-08-13
海爾憑什么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一切都源于張瑞敏的一個卓越的戰略思想:先謀勢,后謀利。 2012-08-02
自孟子提出“浩然”之氣一說,它就變成了君子與小人的某種分野。 2012-07-13
孟子所說的知言,實際上就是辨別言辭是非善惡的能力。 2012-06-14
所謂“浩然之氣”,乃是孟子從他思想體系中“心”(志)與“氣”的關系發展出來的修養境界。 2012-06-04
孟子的天爵思想對歷代士大夫的人格修養和精神追求有很強的激勵。 2012-05-12
肉食者何以“鄙”呢?可能首要的原因是他們有太多的既得利益不能舍棄,從私心算計,以個人畫圈,當然不能為國家、為大眾“遠謀”了。 2012-05-03
自古而今,中國人皆以成王敗寇論人事。 2012-04-13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以說是儒家學者公認的最為合理的一條人生道路。 2012-04-02
修止入禪可以減少煩惱,修觀得慧可以超出輪回。我們可以以止觀法,研究中國歷代家國興亡與文化裂變的歷史。 2012-03-13
孟子曰:時人皆苦虐政,如有行仁,天下莫不與之。 2012-02-13
從“民貴君輕”的政治理念出發,孟子更認為被統治者完全有權利更換不仁不義的統治者。 2012-01-11
“仁”包括個體修養、待人接物等方方面面,是各種品德的集合體,“仁者”構成完美無缺的人格體現。 201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