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在古代,孔子被稱為圣人,孟子被稱為亞圣。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合稱為孔孟之道。但孔孟之間還是有差異的。跟許多人想當然不同,中國古代政治哲學的最重要概念克——仁政,是由孟子首先提出來的。孔子喜談“仁”,但并沒有提出“仁政”的概念,而孟子多次使用“仁政”一詞。孔子提出“仁”,首要講的是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精神指導,而孟子直接合“仁”與“政”為一體,以“仁”為政事的原則,同時“仁”的推廣又是治政的基本內(nèi)容。
????君主要真正按照“仁”的標準與要求來施行統(tǒng)治,做到使“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孟子·公孫丑上》),“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同上);真正按照“仁”的標準與要求來對待民眾,做到“樂民之樂”、“憂民之憂”(《孟子·梁惠王下》)。在和梁惠王進行關(guān)于為政之道的對話時,孟子如此勾勒他理想中的“仁政”:“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仁政”既行,“王道”的精神也就蘊涵其中。所謂“王道”,即堯、舜、禹、周公等的“先王之道”。“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離婁上》)。孟子還說,“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孟子·盡心下》),并多次做出結(jié)論:“仁者無敵。”
????“王道”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順應“人皆有不忍之心”的人類本質(zhì),以仁為本。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性善論”是孟子政治觀的邏輯起點。孟子認為人先天就具有同情心,他用一個譬喻說:“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孟子·公孫丑上》)。現(xiàn)在有人突然看到一個小孩要跌到井里去,任何人都會有驚駭同情的心情。這種心情的產(chǎn)生,不是為著和這個小孩的父母攀交情,不是為著在鄉(xiāng)鄰朋友間博取名譽,也不是因為厭惡小孩的哭聲才這樣的。孟子由此推論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人先天具有這“四心”,“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端”就是端萌,孟子認為,人就像擁有四肢那樣擁有天賦的道德萌芽,每個人都非常真實地含有仁、義、禮、智的萌芽因子。
????通過揭示人的類本質(zhì)屬性,孟子為其政治觀找到了合理的理論依據(jù)。它解釋了君主為何行仁政,為何重民利民。因為君主也是人,所以“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所謂“不忍人之心”,趙歧注曰:“人人皆有不忍加惡于人之心也。”“先王推不忍害人之心,以行不忍傷民之政,以是治天下,易于轉(zhuǎn)丸于掌上也。”一切政策的制定與實施,都應該以“不忍人之心”為出發(fā)點,設(shè)身處地、將心比心地為百姓考慮,體恤民情。孟子勸梁惠王說:“今王發(fā)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崧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這就是施行王道、仁政的必然結(jié)果。
????梁惠王的兒子梁襄王問孟子:怎樣才能安定天下呢?孟子回答說:“定于一。”梁襄王又問:誰能夠統(tǒng)一天下呢?孟子說:“不嗜殺人者,能一之。”“行不忍人之政”,要求統(tǒng)治者認識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孟子·梁惠王下》),像桀、紂一類肆意踐踏仁、破壞義的獨夫,天下人得而誅之。夏商周“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孟子·離婁上》)。仁而有得,不仁而失,仁政之重要可見一斑。
????“民貴君輕”的思想,在先秦諸子里絕無僅有,它是中國古代社會中反對專制的最響亮呼聲。從“民貴君輕”的政治理念出發(fā),孟子強烈抨擊了殘暴的統(tǒng)治者鮨肉百姓所造成的貧富懸殊:“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昏庸無道的君王根本沒有資格“為民父母”。從“民貴君輕”的政治理念出發(fā),孟子堅決反對帝王擁有絕對權(quán)利,他將君臣關(guān)系視為互相制約的相對義務(wù)關(guān)系,這就是他所說的“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孟子·離婁下》)。從“民貴君輕”的政治理念出發(fā),孟子更認為被統(tǒng)治者完全有權(quán)更換不仁不義的統(tǒng)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