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取諸身,遠取諸物
????伏羲氏、神農氏、黃帝,古稱“三皇”,而伏羲氏則是三皇之首。其實他們都是傳說中給遠古社會做出巨大貢獻的人,也可以叫做文化英雄。
????伏羲又叫太昊伏羲,據說是華胥氏踩了雷澤中雷神的足印生出的兒子,人首蛇身。伏羲文化發源于夏以前,地域為當今以甘肅天水為中心的廣大地區(古稱成紀)。伏羲的功績很多,其中最大的一樁功績是創立八卦。
????《易傳·系辭下》云:“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包犧,即伏羲。伏羲氏抬頭觀天文、低頭察地理、中間通人事,通過對天地人的三種觀察,他悟出了“八卦”。有了八卦,才有了中國文明。
????《系辭》認為《易經》起源于上古包犧時代的結繩記事:“上古結繩而治(志),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這是說在后來的發展中,書契用于記事,取代了以往結繩記事的落后形式。而“卦”即“掛”,說的正是結繩記事。《說卦》:“卦者,掛也。懸索以示人。”《易緯》言:“卦者,掛也,言懸掛物象以示于人,故謂之卦。”這些都指出“八卦”的本源來自結繩記事。鄭玄解釋說,在繩索上,有大事打個大結,小事則打個小結。“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唐孔穎達《周易正義》引鄭玄)通常有八條繩索,因此稱作“八索”或“八卦”。“八索,八卦也”(《周易正義》引馬融)。
????《易經》的形成在傳說中經歷的第一個階段,就是伏羲時代,結繩記事而作八索、八卦,這是易的起源。這種八索記事的方法,又經歷了“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也就是說將八索上的繩結符號轉變為書面符號,刻之于竹簡或木簡。這種刻符是二元編碼,所以才有德國大數學家萊布尼茨發明二進制,也是受了八卦的啟發的傳說。
????根據這樣的傳說,八卦的生成,乃是觀天地之象、察鳥獸之文,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結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可以說是易學的重要法則,它的含義是從自己的身體以及周圍環境發生的異常變化來取象,進行或大或小的形勢判斷和結果預測。
????先說“近取諸身”。“身”是一個多義字,大體而言,有以下幾種解釋:一是指人或動物的軀體。《詩·小雅·何人斯》:“我聞其聲,不見其身。”《楚辭·九歌·國殤》:“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二是指物體的主干部分。《爾雅·釋木》:“樅,松葉柏身;檜,柏葉松身。”三是指生命。《楚辭·離騷》:“鯀砸直以亡身兮,終然剃乎羽之野。”四是指畢生,一輩子。《公羊傳·隱公八年》:“何以不氏?疾始滅也,故終其身不氏。”五是指自身、自己。《楚辭·九章·惜誦》:“吾誼先君而后身兮,羌眾之所仇。”洪興祖補注:“人臣之意,當先君而后己。”六,代詞,第一人稱,相當于我。《爾雅·釋詁下》:“身,我也。”七是指體驗、實行。《孟子·盡心上》:“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趙岐注:“身之,體之行仁,視之若身也。”八是指品德、才能。《墨子·非儒下》:“遠施周偏,近以修身。”
????“近取諸身”的“身”,似乎比較符合第五種和第七種的解釋。程頤在《程氏遺書》中說:“學者不必遠述,近取諸身。”孫過庭論書也說過:“書之為妙,近取諸身”,實際上要求學書者要注重自己內心的修養,以書法為形式,“達其性情”,表現出修養之美、心靈之美,這也正好符合儒家哲學立場。
????“身”的重要性在于它揭示了人的主體性。一定要先有主體性,才能遠取諸物。而遠取諸物,要在一個字上用功,這個字就是“觀”。《系辭上》說:“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伏羲氏俯仰而觀,始作八卦,周文王進而將八卦重疊為六十四卦,無非都是教人藉卦而觀萬象。由此,易的起源在于內觀人生,外觀宇宙,了解宇宙人生一切事理之本然。
????易即變,變動無常是所有卦爻的通義。宇宙人生的大環境無時無物而不變動。天有風雨寒暑之變,地有滄海桑田之變,個體有生老病死之變,群體有風俗淳澆之變,國家有成敗興亡之變。宇宙人生雖然廣大而復雜,但就通義而言,皆是無常而已。
????綜觀天地人物,了解萬有無常,就獲得了易學的變易之義。但這并不夠,還需繼續研究變易的由來,以在無常中尋找恒常。由觀萬象而解無常之義,由觀無常而解真常之義,進而依此所觀的義理展開修為,這就是“觀”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