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中國高端消費者--2011中國奢侈品品牌調查報告
位置:
“體驗低調的奢華” 2001年,我在巴黎LV總店買了三個包,我和太太一人一個,帶給朋友一個。當時,一本護照限買三個。后來,我開始越來越多地關注其他品牌,像賽林(Celine) 、羅威(Loewe)皮夾、Tod's包,等等,這些品牌不像國內耳熟能詳的大牌那么炫目,但秉承了歐洲一線品牌的奢華貴氣、精致工藝和輝煌歷史。 ????我喜歡歐洲的品牌。在歐洲工作的三年間,曾經去巴利的工廠參觀。純手工工藝的打造,讓每件奢侈品猶如藝術品。直到今天,巴利仍然是我鐘愛的品牌之一。當然,每年兩三次國外旅行,我還會選擇愛馬仕(Hermès)或者路易威登,而我太太更喜歡普拉達(Prada)或者Tod's,后兩個牌子的正裝少一點,更偏向休閑。 ????今年2月,我為自己買了一款Tod's包,顏色、設計和款式都令人眼前一亮,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專賣店的服務,那種親和度和質量讓人有購買的沖動。我曾經讀過一篇Tod's創始人的文章,講述它的標志性產品“豆豆鞋”的工藝,從皮革的切割到手工的縫制,歷久彌新,成為時代的經典。閑時,我喜歡翻看雜志,了解品牌的歷史和故事。 ????我喜歡來自意大利或瑞士的奢侈品,尤其喜歡意大利的皮具。消費體驗是決策購買的首要因素,在時尚潮流如此變幻的年代,我更希望珍藏一款適合自己的經典款的產品。當然,目前奢侈品在中國的價格已經比較高了,我更在意真材實料。如果非皮質的包仍然價格不菲,我當然不會選擇。采訪:王亦丁 “歷久彌新的文化傳承” 與其他人不一樣,我更喜歡購買諸如瓷器之類的奢侈品,像Wedgwood、Christofle(餐具)、巴卡拉(Baccarat)水晶杯,這些國外皇室家族、貴族城堡、米其林三星以上餐廳選用的餐具,都是全世界文化的瑰寶。 ????由于從事酒店管理工作的關系,我經常購買德國的唯寶(Villeroy & Boch)瓷器。它擁有260多年的悠久歷史,在歐洲瓷器生產史上有著影響深遠的驕傲歲月。我曾經去唯寶的工廠參觀,其經典的藍色花枝、優良做工以及久享盛名的歷史美譽,成就了唯寶陶瓷餐具的永恒經典。與快速消費品不同,其純正的手工藝邊花,不斷傳承的簡約、優雅風格,伴隨著它成為業界頂尖的餐具瓷器首選。 ????在我的影響下,周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并且欣賞瓷器。當許多人對穿戴奢侈品習以為常時,在家里或者辦公室享受貴族瓷器更是另一種享受。中國是瓷器的發源地,但是,全世界最好的瓷器藝術品卻在西歐和日本,每一件瓷器的背后都是伴隨事世變遷不斷改良的文化史。 ????由于運輸不便,國外大量購買回國內還要加關稅,所以,我經常會在上海的恒隆廣場或者杭州大廈購買瓷器,也會在參加專業人士的聚會時挑選瓷器。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品牌針對中國市場開發產品,像Wedgwood就將中國古代的畫修改后融入設計之中,巴卡拉杯上子印上了中國的梅花,更多的設計師將底蘊深厚的中國文化融入其中,吸引中國消費者。當然,湘繡、蘇繡的絲巾,漢光石,這些價格不菲的中國奢侈品也越來越多地受到國外消費者的關注。全球化加速了奢侈品的全球融合,保持品牌獨到的理念就越發珍貴。百年歷史凝固了時間,也成就了經典的產品。 ????采訪:王亦丁 “品質的價值” 我使用奢侈品的歷史開始自90年代中期,當時使用廣告里大肆宣傳的金利來,后來也一度是登喜路的VIP。但后來,國內奢侈品選擇越來越多,自己逐漸地走出國外,選擇性消費更加明顯。幾年前,從日本的無印良品開始,中國的奢侈品消費圈子中很多人倡導“No Logo”。在經歷了炫耀性消費階段之后,許多人會理性地選擇自己喜歡的奢侈品,“只是需要讓看得懂的朋友共同欣賞 ,而不是盲目地通過品牌來顯示身份”。 ????LV和Hermès是我的首選,它們的設計更適合中國人。但即使如此,我也不會選擇有明顯logo的LV的產品,或者LV的服裝,因為服裝并不是它的強項,但一款LV的高爾夫球包的確經久耐用,許多高爾夫球包在拖運后都會壞掉,但體驗過LV高爾夫球包之后,我對它的產品更有信心。 ????上個月在香港,我新買了一款愛馬仕的皮夾。這款水藍色的皮夾曾經在北京和上海看到,但是沒有貨。這個色彩很迎合中國人“水生財”的理念,讓人有愛不釋手的感覺。 ????品質和需要是購買奢侈品的重要決定因素,畢竟不是所有LV的產品都是好東西,有許多朋友在歐洲購買了錢夾,回國后發現放不進人民幣。我更喜歡在亞太市場購買,歐洲排長龍的購物體驗令人并不愉快。我更愿意去歐洲了解資訊,在亞太地區享受更好的消費體驗,價差其實并不十分明顯。而且根據自己的需要,我有時候寧愿買老款,畢竟今年的新品并不一定適合自己,當然從設計或者產品的生產地來講,我更喜歡純粹的歐洲設計和制造。有些針對中國市場推出的奢侈品,有點不倫不類的感覺。采訪:王亦丁
|
500強情報中心
|
深入財富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