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你的品牌(同時保住你的工作)
????斯科特·蒙蒂(Scott Monty)的個人品牌不比任何人差——甚至不輸于他的東家福特汽車公司(Ford Motor)。“我不是那種利用福特品牌謀私利的人。”這家汽車巨頭的首位全球數字和多媒體通信經理蒙蒂說。“如果確有其事,那么情況恰恰相反。” ????有些人該換換腦筋了吧?畢竟,福特汽車公司是偶像人物亨利·福特(Henry Ford)一手創建的,這是家擁有107年歷史的工業公司,誕生了T型汽車(Model T),而且還發明了現代組裝線。而斯科特·蒙蒂呢?他現年40歲,是兩個孩子的父親,編造了一個用于描述在Twitter上組織的聚會的單詞:微博會(tweetup)。[沒錯,它沒什么驚人之處,但它的使用頻率超過了“家中度假”(staycation)。] ????曾效力于B2B廣告公司和社交媒體戰略公司的蒙蒂,用了近3年時間在社交網絡領域闖出了自己的名聲,他在自己的博客上發表有關市場營銷聚合效應、廣告和公關內容的文章。2007年12月,當福特汽車公司與他接觸時,他拒絕了,理由是他不想離開波士頓。5個月后,他的態度發生了180度的大轉變。7月,他搬到了底特律。“我知道我有能力在代表公司的同時影響我自己的品牌。”他說。 ????當蒙蒂加盟福特時,他帶來了3,500名Twitter追隨者;現在這個數字已經增至4.1萬名,他承認其中許多人是沖著他的微博上的藍色橢圓標志來的。但這種影響是相互的。去年,福特公司CEO艾倫·穆拉利(Alan Mulally)與蒙蒂攜手上線,在Twitter上回答問題,此舉發出了強烈的信號。“我擁有了可信度。”蒙蒂說。“我成了名人,人們不再把我當‘托兒’來看待。”而且他把Twitter上的后綴保留為@scottmonty,而不是加入福特品牌名。“加入福特之前我是斯科特·蒙蒂,離開福特之后我還是斯科特·蒙蒂。”他說。 ????成為斯科特·蒙蒂的價值,是可以感知的——不僅蒙蒂本人算得出來,他的員工也算得出來——他掌握了塑造個人品牌的技巧。這還說明,如今人們發展事業的途徑正在經歷一場變革。像紙巾、早餐谷類食品一樣,人也必須認真調整包裝,避免被商品化,湯姆·彼得斯(Tom Peters)早在1997年就率先提出了這一理念。但是,彼得斯的著作針對的是那些渴望扯掉西裝外套、向大公司生活說拜拜、做自己的事情的人。它和那些享受公司工作或至少希望保住這份工作的人的聯系并不那么密切。 ????在如今這個工作機會少之又少的時期,在大公司取得成功的員工迫切希望創建“品牌中的品牌”,這相當于一本職業護照,憑著它可以四處跳槽。由于Facebook、Twitter、LinkedIn及其他社交媒體的出現,實現這個目標似乎變得比以往輕松多了。不過,這些工具同樣有可能輕而易舉地把事情搞砸(因為那些錯誤會永遠保留在網上)。“個人品牌塑造過程會在公司內部產生壓力。”可口可樂公司(Coca-Cola)高級副總裁兼首席客戶和商務官杰瑞·威爾森(Jerry Wilson)說。“人們會看到,你是在一門心思推進自己的事業,還是在為整個組織的成功作貢獻。” ????在更大的品牌內塑造成功的品牌,所需掌握的技巧與自由職業者大相徑庭。不過,就數不清的個人品牌顧問、塑造個人品牌的書籍及相關論題的研討會而言,從中幾乎找不出什么可以取得平衡的指導原則。個人品牌必須突出你的特殊實力,但與此同時又絕對不能過度自我推銷,再常見不過的錯誤是前晚酒醉后的微博弄得盡人皆知。它必須使你成為團隊的一員,而你也必須為眼下服務的公司增添價值,與此同時還要讓你能夠順利地轉入下一家公司。“重點應該是自我發展,而不是自我推銷。”位于阿姆斯特丹的個人品牌大學(Personal Branding University)創始人休伯特·蘭佩薩德(Hubert Rampersad)說,這所大學提供相關課程和學位。 ????以福特/蒙蒂的合作安排為例,蒙蒂草率的聲明聽起來好像是他要與主管發生正面沖撞。“他們認識到了我的知識范圍,而且他們給了我隨心所欲工作的自由度。”他說。“就個人品牌而言,對于究竟是誰受益更多——公司還是個人——始終存在爭論。所有界線都很模糊。”如果處理得當,每個人都是贏家。這是個好消息。 ????壞消息是,妥善處理真的很難。那么你該怎么辦呢?在不疏遠任何一位同事的前提下,你該如何在當前這種網絡連接無處不在,而且網速超快的世界里塑造自己的品牌呢?我們向真實世界中參與過品牌戰爭的老兵求教,請他們分享自己的經驗。 案例一 馬克·潘內爾(Mark Pannell) 相關稿件
|
500強情報中心
|
深入財富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