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中的博弈
位置:
雜志
????膠東半島探入大海最遠端的馬蘭灣,是中國海岸太陽最早升起的地方。在這個被稱為“中國好望角”的海灣邊的山坡上,有一座多年來無人值守的風力發電場。最近幾年,成長快速的中國風電行業在產能過剩和形象工程的浮躁情緒中飄搖不定,此時,很少有人會想到這里的三臺風力發電機已經默默地迎著海風轉動了24年。 ????劉鑒昭是當年曾參與建設馬蘭風場的核心人員之一。1985年,大學電力專業畢業的劉鑒昭和另外四位同事西行赴丹麥取經,接受了行業領先者維斯塔斯公司的培訓,并為中國引入了當時國際上技術最先進、機組容量最大的風機。1986年,馬蘭風場建成,并成了中國首座“商業示范性”風電場。比起現在該公司112米直徑的巨型風力發電機,這些70年代末生產的15米直徑風車更像是玩具。但是,它們誕生時的轟動性示范作用,讓開放不久的中國大眾了解到并不是只有化石能源可以點亮家中的電燈。很多風能充沛的區域,包括南邊遙遠的海南,都曾派出過考察團到這里駐足觀摩。 ????上世紀70年代初的世界能源危機,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電力短缺對經濟發展形成的制約,使新能源特別是風能研發成了剛剛擺脫羈絆的中國經濟的新熱潮。據劉鑒昭回憶,在馬蘭灣建風場之前,50~100瓦的小型風力發電機在中國的草原、大漠和其他邊遠地區曾比比皆是,但像馬蘭風場這樣的千瓦以上的機型,卻是達到工業化應用的罕有范例。 ????談到這些已有20多年歷史的千瓦級風機,維斯塔斯公司現任中國區總裁唐瑪勒(Jens Tommerup)在北京接受《財富》(中文版)專訪時頗為興奮。他數次強調,這幾部最早進入中國的風機壽命雖然超過了20年,但正如他們公司幾十年前在美國部署的產品一樣,這些古董“現在還在繼續工作”。
????在今天看來,馬蘭風場是計劃經濟下進行的一次有趣的試驗:政府用外匯買入最耐用的風機;風場嚴格計算包括參觀者生活用品等在內的所有成本;為了考察其自身真實的生命力,并沒有給予它優惠、固定的上網電價。頭七年的統計結果顯示,風場產生了利潤,雖然只有3萬余元,但意義不言自明。 ????去年,為了這個具有紀念意義的風場,維斯塔斯從國外尋找到了四片全新的同型號風機葉片,替換掉了葉根已經斷裂的舊葉片,同時針對風機存在的磨損、銹蝕和破損等問題進行了不同程度的修理和保養,讓這些“古老”機器繼續發揮余熱。 ????維斯塔斯所在的丹麥,是現代商業化風力發電技術的發源地之一。據該公司中國高級公關經理劉燕軍介紹,驅車行駛在丹麥的公路上,隨處可見一排排高聳的風車。30多年前,全球首臺商業化風機在丹麥研制成功。今天,風力發電不但已經占到丹麥整體電力消耗的20%,丹麥風機也占到全球市場30%的份額。 ????“目前,丹麥的風能行業僅次于醫藥行業,成為第二大出口行業。”丹麥風能協會對外聯絡負責人尼爾森先生介紹說。據劉鑒昭回憶,該國70年代末就已經可以批量生產實用的中型以上的風力發電機。 ????接下來的30多年中,風電行業歷經了滄海桑田。無論是丹麥農場主自發的進化式發展過程,還是美國自上而下由實驗室推動的開發過程,最終都殊途同歸,推動了風能成為現實的可替代性能源。但是,在早期,基于農業需求,進化式的發展方式讓丹麥的跨國風能設備公司用貨架上的標準配件開發出了最強悍耐用的風機。美國早期風場生存至今的風機,幾乎都來自丹麥公司。 ????相比當時的技術水平,今天在變速發電和精密電力電子技術上的突破,讓歐洲和美國風電場的規模日益擴大。但是,由于具備國家扶植和技術上的后發優勢,中國的風電市場一直由本地公司主導。中投顧問數據顯示,金風科技、華銳風電和東汽三家公司已經占有了中國風電裝機市場2/3的份額。 相關稿件
|
500強情報中心
|
深入財富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