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以動之徐生
位置:
雜志
????《老子》第十五章說:“濁而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佛家說‘無生’,道家標榜‘長生’,耶穌基督則用‘永生’,但都是形容生命另一重意義的生生不已。只是在老子,他卻用了一個‘徐生’來表達”(南懷瑾:《老子他說》,第226頁)。陳鼓應的《老子注釋及評介》中,老子的原文同上,他的注釋是:“誰能在動蕩中安靜下來而慢慢地澄清?誰能在安定中變動起來而慢慢地趨進?”(第122頁) ????什么是“動之徐生”的修道功夫?“從容”便是。作人做事,且慢一拍。人生的機會并不像急流般的尼亞加拉瀑布那樣傾瀉而下,而是如涓涓泉水般緩慢淌出一點一滴。態度上的成熟,是一種思想品質,仿佛釀制葡萄酒一樣,必須置于一個不受外界干擾的空間,數十年后才會變得醇香醉人。 ????“徐生”的生活態度,是建立在心平氣和之上的。然而,我們卻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里,這樣一片土地上:匆忙的行動是所有事物的標志。“舉世多從忙里錯”,普通人的生活很難心安: ????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為抅,日以心斗。縵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縵縵。其發若機栝,其司是非之謂也;其留如詛盟,其守勝之謂也;其殺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為之,不可使復之也;其厭也如緘,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莊子·齊物論第二》)。 ????人們睡眠時心神煩亂,醒來后四體不安;與接觸的人周旋,整日里勾心斗角。有的疏怠遲緩,有的高深莫測,有的辭慎語謹。小的懼怕,令人惴惴不安;大的驚恐,令人失魂落魄。他們出口像利箭快疾而又尖刻,就是說,是與非都由此而產生;他們將心思存留心底如誓約一樣慎重,就是說,持守胸臆,坐待勝機。這種心斗對身心的摧殘,使他們猶如秋冬的草木,說明他們日益消毀;他們沉緬于所從事的各種事情而無法回頭;他們心靈閉塞好像密封,說明他們衰老頹敗,作繭自縛;他們灰心到了極點,再也沒有一點陽氣了。 ????人生處在這樣的心理狀態下,好可憐啊!“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這種不能自主的被動人生,是莊子所厭棄的。他給因不能自由生活所引起的種種人生困境起了一個名字,叫“天刑”。他的正面主張,是“乘物以游心”(《人間世》),即順應自然律,保持心靈的自由。 ????在《德充符》中,莊子講了一個“兀者叔山無趾見孔子”的故事:魯國有一個殘疾人,少了兩條腿,名叫“叔山無趾”。他用膝蓋走路去見孔子。孔子說:你看你做人不小心,受傷變成了這樣;現在來看我,來不及了。無趾說,我年青時不懂事,隨便輕用自己的身體,就把兩條腿玩掉了。但我雖然沒有腿,我今天來,看見有個人的兩條腿還沒有玩掉。我為什么來呢?就為了保全你這兩條腿不要被玩掉。“夫天無不覆,地無不載,吾以夫子為天地,安知夫子之猶若是也!” ????無趾對孔子非常失望,名滿天下的孔子原來不過如此。他后來對老聃說:“孔子離‘至人’的境界豈不是太遠?何以不厭其煩地教誨弟子修德務學?而且,他還不遺余力地追逐奇異怪誕、沒有任何意義的名聲。難道他不知道‘至人’是把名譽道德這些東西看作人生的枷鎖的么?”老聃回答:你為什么不就此讓孔丘明白 “死”與“生”、“可”與“不可”本是同條共貫、無所區別的呢?這樣他不就解開了身上的名韁利鎖嗎?然而,無趾的回答,當然也是莊子的想法,卻出人意料:“天刑之,安可解?”意即追名逐利,企圖建立不朽事功,是人與生俱來的桎梏與刑罰,怎么可能解掉呢? ????歷史上的孔子的確是非常入世的,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這與莊子口中說出的叔山無趾與老聃的人生態度是恰好相反的。莊子認為,孔子不能體現無為之道而有為,不能解脫名聲的束縛,因而受到上天的懲罰。倒是郭象在注莊子時為孔子說了好話:“今仲尼非不冥也。顧自然之理,行則影從,言則響隨。夫順物則名跡斯立,而順物者非為名也。非為名則至矣,而終不免乎名,則孰能解之哉!”圣人本身也是順物而自然的,順物也就會有“名”,并非為“名”而行。所以,郭象認為孔子已體現無為之道,甘愿接受天刑(束縛桎梏),表面上雖有受天刑的樣子,實際上內心并不會有受天刑的痛苦。 ????孔子的圣人境界,我們可以容后再敘。我們在此肯定“動之徐生”,實際上是贊賞一種充滿悟性的平和心,借此可以實實在在地清楚看待這個世界,并從中得到樂趣。有了這樣一種心態,我們就會掌控自己的命運,而不是成為它的奴隸。 ????幸福意味著安寧,身體的安寧和思想的安寧。這是一種自我滿足的情形,一種與一個人的生活環境和諧共處的情形,一種與一個人的生活目的相符合的情形。這種安寧并不是要人不去進取,而是要人以一種自然、有效的方式釋放自身的潛能。 ????
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學副教授﹔ 聯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相關稿件
|
500強情報中心
|
深入財富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