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息則靜
????動與靜是中國哲學上的一對重要范疇。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動”與“靜”這兩個概念的含義,比現代物理學上所講的運動、靜止的含義要復雜得多。如,變易、有欲、有為、剛健等都被納入“動”的范圍,而恒常、無欲、無為、柔順等則被納入“靜”的范圍。 ????有一種說法認為,“生生”是《周易》的精神,“守靜”則是《老子》的宗旨。其實,這是把二者簡單地對立起來了。中國哲學的陰陽是相輔相成的,如果說“動”與“陽”分不開,“靜”與“陰”分不開,那么,中國古人認為,生命不僅在于運動,也在于靜止,而靜止是更為根本的。 ????陰陽兩勢力的消息盈虛,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生,稱之為“天行”?!跺琛儭吩疲骸熬由邢⒂?,天行也?!眲冐晕尻幵谙拢鸫紊仙?,一陽在上,面臨著即將被剝落的危險,陰盛陽衰發展到了極點。復卦一陽在下,五陰在上,由剝卦發展而來,體現了剝極必復的自然規律?!缎蜇詡鳌氛f:“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就是說,剝卦在上之一陽不可以終久剝盡,由上返下,稱為“剛反”,也叫做一陽來復,成為復卦。復卦象征在陰而靜的地下,已開始有陽氣“復” 生,所以名為“復”。 復卦為震下坤上,震一陽動而進,坤群陰順而退,“動而以順行”,故曰“復,亨”。 ????王弼對復卦的注解是這樣的:“復者,反本之謂也。天地以本為心者也。凡動息則靜,靜非對動者也;語息則默,默非對語者也。然則天地雖大,富有萬物,雷動風行,運化萬變,寂然至無是其本矣。故動息地中,乃天地之心見也。若其以有為心,則異類未獲具存矣。”天地是以“本”為心的,這個本就是 “無”,也就是“靜”。孔穎達《疏》中也說:“天地以本為心者,以本為靜也?!辈贿^,“本”雖然說自身是靜,卻可以通過“動息地中”的卦象彰顯出來。就是說,下卦震雖然象征著動,但這“動”卻止息于靜止的大地之中,“動息則靜”,寂然無為。 ????在這里,王弼并不否認宇宙萬物的運動變化,但他又想要超越這變化萬千的現象世界,尋找深藏于其后的不動的本體。通過復卦,可以見出“天地之心”,所以《彖》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乎”!在湯用彤先生看來,王弼注中宇宙本體與現象的關系可以借用波水之喻來表達,紛紜之萬象只不過是本體的表現形態。這為“一多相攝”、“理一分殊”思想的產生奠定了基礎。王弼說,天地雖然光大,運化萬變,最終卻還是寂然歸于“無”?!胺幢尽奔础胺从跓o”,只有“本”的功能才可使“異類俱存”,這是“末”“有”所不能的。湯先生在《王弼之周易論語新義》一文中解釋說:“夫萬形咸以無為體,由道而得其性。然則茍欲全其性,必當不失其本。如欲不失其本,必當以無為用。以無為用者,即本體之全體大用。故真欲全性葆真者,必當與道合一,體用具備……若有物安于形器之域,而昧于本源,則分別彼我,爭端以起?!?/p> ????這種本末體用關系,還可以用動靜/語默之間的關系來表明。湯先生將王弼復卦注“動息則靜,靜非對動者也,語息則默,默非對語者也”一句解釋為:“動靜相對,相對之本身是無對的,即一切現象與本體,并不是相對,所謂相對變化只是在本體內之變化,體用是不能分開的。以語默說明本末之關系,默為天、自然的,語為有意志的、人為的,所以語息則默,默非對語者也。本體之外無末,末末之間有相對,本與末之間則無也。” ????王弼不只注解《周易》,也注解《老子》。 他對復卦的解釋發揮了《老子》的以無為本、以無為用的思想。“天地之心本靜”的思想,也可以看作是從《老子》的“歸根曰靜”中推導出來的?!独献印返谑抡f:“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本褪钦f,要達到極端的空虛無欲,堅守徹底的清靜無為。萬物一起生長,我來觀察其中循環往復的規律。萬物品類雖然眾多,生態雖然各異,但最后都只有“復”歸到它的根本上才能開始生長。而這個根本也就是“靜”。靜叫做“復命”,復命叫做“?!保J識把握“?!苯凶觥懊鳌?。不認識把握“?!?,就會輕舉妄動,干出兇險之事。 ????所以,老子用了大量的篇幅來宣揚他的“靜”思,要求“守靜” 、“觀復”。他又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倍昧恕办o”,以后會如何呢?就是回歸本來狀態,了解性命常理,“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了解常理才會包容一切,包容一切才會公正無私,公正無私才會普遍周全,普遍周全才會合乎自然,合乎自然才會與“道”同行,與“道”同行才會保持長久,終生免于危險。 ????王弼說:“唯此復,乃能包通萬物,無所不容?!睆拓云鋵嵏嬖V了我們一個道理:萬事萬物必須而且應該通過一定的方式復返于本根,這個過程也就是“復”。 ??本文作者為北京大學副教授 ??聯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 相關稿件
|
500強情報中心
|
深入財富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