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為何齊國高
????作者:胡泳 ????公元前 400 年左右,中國出現了兵法。黃樸民先生把先秦兵學分為三類:齊魯、三晉、南方。其中,齊魯兵學代表先秦軍事思想的主體和最高成就。標志是:“形成最早,地位最尊;篇什最多,蔚為大國;薪火相傳,代有承繼;兼容博采,注重實用;體大思精,影響深遠”(黃樸民:《齊魯兵學的文化特征與時代精神》,《齊魯文化研究》第一輯)。 ????中國古代的整套軍事理論,就其最早發端而言,都始自齊國,開山鼻祖為封齊建國的姜太公呂尚,因而舊說一向尊太公為兵家宗師、中國武祖。《李衛公問對》說兵學“大體不出三門”,即《太公謀》、《太公言》、《太公兵》,可見太公兵學在古代軍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齊國兵學自太公奠基之后,薪火相傳。《李衛公問對》卷上記載:“太公既沒,齊人得其遺法。至桓公霸天下,任管仲,復修太公法,謂之節制之師,諸侯畢服。”管仲之后,有司馬穰苴。春秋晚期,被擢用于編伍之中的田穰苴,因統兵擊敗來犯的燕、晉之師,被尊為大司馬,世稱司馬穰苴。至齊威王時,“用兵行威,大放穰苴之法,而諸侯朝齊。齊威王使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號曰《司馬穰苴兵法》”(《史記·司馬穰苴列傳》)。該兵法《漢書·藝文志》著錄為 155 篇,內容異常豐富,司馬遷稱之為“閎闊深遠,雖三代征伐,未能竟其義”(出處同上)。 ????其后,孫武、孫臏承其緒,各自撰述了杰出的兵學圣典《孫子兵法》(吳孫子)、《孫臏兵法》(齊孫子),從兵論、戰策、戰術到軍隊建設,都進行了精深的論說。宋代官修《武經七書》,作為兵家必讀,其中《六韜》、《孫子》、《司馬法》等三部兵書都出于齊。 ????齊國的兵法為什么發達?打仗是“硬道理”,齊國兵法獨秀,首先是因為實力不夠。齊國軍隊的戰斗力在先秦諸侯列國之中屬較弱之列,因而齊國不得不發展兵學以改變己方的不利態勢,這也是為什么齊兵法多講究先計后戰,靈活多變。例如,孫臏便有“齊人怯戰”的議論,主張以謀略取勝。文獻記載多有這類說法,諸如“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荀子·議兵》),等等。孫臏在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中的作戰指導,就突出地反映了齊國借重謀略以彌補軍隊戰斗力不夠強大這一弱點。 ????齊地的土著居民為東夷人,東夷人本以尚武善戰而著稱,為何后來竟然不能打仗了呢?這大約就和姜太公以工商立國的政策有關了。太公治國,確立了“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的治國方針,經齊桓公、管仲、晏嬰、威宣數代的持續發展,國家富裕,民生殷實,齊國成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貿易商業國家。結果是,名將吳起評論道:“齊性剛,其國富,君臣驕奢而簡于細民,其政寬而祿不均,一陳兩心,前重后輕,故重而不堅”(《吳子·料敵》)。司馬遷也說:“其俗寬緩闊達而足智,好議論,地重,難動搖,怯于眾斗,勇于持刺,故多劫人者,大國之風也”(《史記·貨殖列傳》)。班固在《漢書·地理志》談到齊地民風時亦稱:“初太公治齊,修道術,尊賢智,賞有功,故至今其土多好經術,矜功名,舒緩闊達而足智。其失夸奢朋黨,言與行繆,虛詐不情,急之則離散,緩之則放縱。” ????所以,齊國歷史上雖有軍事領袖,但更多的卻是以其勇武而載名史冊的“小民”(如荊軻),他們“勇于持刺”,但“眾斗”卻并不擅長。通常,做生意的比較容易有錢,而有錢的較怕死,斗智不斗力,喜歡使“詐”。春秋時代,齊桓公成為五霸之首,原因并不在其軍事實力,而是管仲憑借生意人智慧,結合“加盟國”創造出來的。“攻人以謀不以力,用兵斗智不斗多”,是中國古代兵學的一大傳統,這個傳統,植根于齊人“足智”尚謀的地域文化。 ????同時,齊人“闊達”、“舒緩”的國民心理,反映到政治生活和文化政策上,造就了一定的寬容精神。政治上,齊國注重政順民心,鼓勵政議,廣攬天下有學之士,“使民各為其所長”;文化上,則講求兼容并包,擇善而從,善于將各家各派的思想融匯貫通。戰國時期稷下學術中心的出現,百家爭鳴的全面展開,就是齊國寬容和開放的標志,這無疑有助于促成齊國兵學的繁榮與成熟。 ????齊地推重和崇尚功利,也使得齊地兵學注重實用。齊國的實用之學相當發達,舉凡數學、工藝學、醫學、天文學、地理學、化學、動植物學、礦物學等學科領域,都建樹甚多。例如,齊國誕生了中國古代第一部手工業的工藝技術專著《考工記》。這種實用之學的發展,對于兵學的影響非常重大。因為兵學本是實用之學,它不尚空談,而完全以現實利害為依據,十分重視實際經驗。所以齊魯兵學的繁榮,實與齊人重實用的傳統相一致。 ????本文作者為北京大學副教授,聯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相關稿件
|
500強情報中心
|
深入財富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