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大腦探秘
????作者:Alex Taylor III ????這家汽車制造商喜歡鉆研奇特技術領域,這既導致了它的松散,也給它帶來了巨大競爭優勢 ????加利福尼亞州計算機歷史博物館(Computer History Museum)大廳的燈光暗了下來,一個身高 1.2 米的機器人 Asimo 走上講臺。“你好,蒂芬妮。很高興見到你。”Asimo 向它的人類助手問好。它的聲音有些過于單調,不似人類。來到圣何塞,讓這個有禮貌的機器人感到興奮。寒暄了幾句之后,它表演了幾項技巧:金雞獨立,踢足球,向兩側跨步,上下樓梯。壓軸節目是在臺上小跑,它的腿和臂在不停地上下前后擺動,每跑一步兩腳都離地,和人類完全一樣。 ????Asimo(advanced step in innovative mobility,即高級創新步行移動機器人)是一項杰出的技術成就。僅金雞獨立一個動作,就需要 34 部小電動機不停地調整。Asimo 還能朝指定方位移動,識別臉孔,分辨聲音。Asimo 是本田公司(Honda)20 年努力的結晶,從它的平常動作,可以看出它的不同導常。 ????可如今,全球在變暖,每桶石油價格達到 100 美元,汽車行業陷入動蕩,本田公司為什么要研發機器人呢?又為什么要研發飛機?本田正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生產一種運動型小飛機 HondaJet,可乘坐 6 名乘客。為什么研究太陽能?本田已經成立一家分公司,生產、營銷薄膜太陽能電池板。又為什么生產大豆?本田在俄亥俄州種植大豆,用集裝箱運回日本。這一切聽起來與這家去年生產了 2,400 萬部發動機并裝入汽車、除草機等各種設備的公司毫不相干。 ????但本田做得很好。實際上,研發業務是其成功秘訣之一。例如,本田研發人員對人腦對圖像的反應很感興趣。他們發現人識別臉部,尤其是生氣的面孔,比識別其他任何圖像都要快。公司將這一研究運用到其摩托車的設計當中(如本文首頁的 DN-01 摩托車),設計出的車子前臉能令人聯想起人臉。本田認為,其他司機可以更快地發現這輛摩托車的存在,由此使交通更加安全。 ????和豐田(Toyota)和寶馬(BMW)─進入《最受贊賞公司排行榜》前 20 位的另外兩家汽車公司─一樣,本田也有不俗的業績。自 2002 年以來,營業收入增長了將近 40%,達到 948 億美元。經營性利潤處于行業前茅,利潤率在 7.3% 至 9.1% 之間。在美國,雅閣(Accord)、思域(Civic)和 CR-V 酷越常年熱銷,再加上省油的飛度(Fit)等新款車,使本田的市場占有率從 2000 年 6.7% 變成 2007 年的 9.6%。 ????數字不能完全說明問題。它們說明不了的是,本田的成功要歸于它愿意讓工程師隨意嘗試。與機構臃腫、官僚作風濃厚的豐田不一樣,本田的文化更具有創新精神,甚至離經叛道。員工的薪酬低于競爭對手,公司的組織結構扁平,因而升職的機會也有限。他們對公司的滿意度和極高的忠誠度,來自他們和與自己相似的人─一群愛鼓搗的人,熱衷于把事情辦成─在一起。 ????具有諷剌意味的是,本田喜歡探究奇特領域的習慣,帶給它一個巨大的優勢,以面對汽車行業的最大挑戰:尋找汽油驅動的內燃發動機的替代品。本田擁有五六類技術專家,包括電池、生物燃料等方面,這使公司很有可能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案。底特律的 J.D. Power & Associates 公司的動力傳動預測部門高級經理麥克?小本壯(Mike Omotoso)說:“我認為他們在汽車發動機上達到或接近頂級,在燃料電池上達到或接近頂級,在壓縮天然氣上達到頂級,在混合動力上排名第二,僅次于豐田。本田正努力涵蓋所有基礎研究。” ????在燃料電池方面,本田確實領先競爭對手數年。新款車 FCX Clarity 今夏將在加利福尼亞銷售,由燃料電池提供動力,無需汽油,僅排放水蒸汽。雖然量產是至少 10 年后的事,但 Clarity 可不是測試版。氫動力燃料電池堆外形精致,功效高,體積小,可以放入中央煙道,這是相對于其他大體積電池的重大改進,電力可支持行駛 434.5 公里。 ????本田創造力的源泉,是它全資擁有的子公司─本田研發部,其基地位于東京西邊的琦玉。研發部的工程師創造了本田生產的每件產品─從剪草機、摩托車到汽車,同時還兼做 Asimo、Hondajet 等項目。研發部不受約束,我行我素,堅持獨立設計,不與外屆結盟。名義上,它向本田汽車公司匯報,但它的影響力非常之大,自 1948 年創立起來,本田歷任首席執行官都出自這個部門。 ????現任總裁兼首席執行官、63 歲的福井威夫(Takeo Fukui)曾在研發部工作過 20 年,負責本田最初的產品─汽車。福井身材瘦小,風度翩翩,面帶熱情的微笑。他和研發部的管理層一兩年才開一次會。在東京的一次借助翻譯的采訪中,他說:“我無權給研發部的工程師直接下達命令。這是好事。他們需要用一套不同的價值觀獨立完成工作。”據說,福井幾乎每天都要和本田研發部總裁兼總經理加藤千明(Masaaki Kato)談話。他忍不住表現出對前同事的計劃的興趣,他的辦公室與加藤的辦公室只有幾步之遙。不過加藤說,即便與首席執行官走得很近,“我們還是要看得很遠。我們不想受到生意的影響。” ????比如現在,本田研究院(2003 年成立,隸屬于研發部)的科學家就在做一些也許根本不會產生回報的材料和計算機科學實驗。不久前的一個項目是納米級汽車,寬度相當于一條單鏈 DNA。這部納米車有底盤、帶軸的懸掛、輪軸。當然,它可以動。小到看不見的汽車的市場不會很大,但問題在于,這種努力能讓本田對汽車迷的研究人員開動腦筋。現在,本田研究院正在考慮利用以碳制成的納米管做車身材料。 ????作為專長在于交通工具方面的發動機公司(它仍是世界最大的摩托車生產商),本田允許工程師寬泛地解釋公司使命。汽車設計副總裁弗蘭克?帕魯奇(Frank Paluch)說:“人們知道,我們為了更好地了解移動性而去研究蟑螂和大黃蜂的運動。”本田公司每年營業收入的約 5% 會撥給研發部。大部分錢用于開發車輛,而不是研究蟑螂。不過,有不少錢留給了特殊項目,原因之一是本田限制車款數量:它在美國只銷售 15 款車,而豐田有 28 款。 ????研發部在本田公司內部有與眾不同的特征,是另類中的另類。研究中心(目前在北美有 13 個)的所有員工都穿口袋上繡有紅色本田標識的白色褲子和夾克。在美國,有超過 2,000 名研發工程師,這些人在公司以性格前衛聞名。俄亥俄州都柏林市辦事處距本田在瑪麗斯維爾的工廠僅一箭之遙,工程師們總是騎摩托車去上班。都柏林汽車設計部副總裁帕魯奇說:“我們這兒全是少年賽車手,很少有精打細算的賬房先生開車來這兒。” ????HondaJet 的誕生,體現了研發部的精神。1986 年,一位名叫藤野道格(Michimasa Fujino)的人從汽車研發部門調到了一個剛開始研究飛行的團隊。本田后來不再重視這個項目,但團隊保留了下來,在東京郊外一個研究中心的角落里埋頭苦干。1997 年,藤野提出了新的飛機設計方案,將發動機安裝在機翼上,使機艙空間更大,更加節省燃料。這一打破常規的設計贏得了管理層的青睞,這個項目也從角落移到中心位置。 ????HondaJet 于 2003 年首飛,2006 年開始接受訂單。這是一種新的輕型客機,預計將在 2010 年開始銷售,價格為 390 萬美元,比最貴的雅閣還貴 125 倍。本田已經收到超過 100 份訂單, 預測每年銷售 70 架以上,大部分賣主是公司和新生的空中出租企業。加藤預計“10 至 20 年內實現盈利”。 ????為了保證自由研發的暢通,研發部經理每年聚會,討論最有前景的項目。每個項目都有特別的時間表,受到密切關注。不過,在如此嚴格的框架內,研發部廣泛的特權使它可以涉獵沒有其他汽車公司會嘗試的領域。例如,本田不僅在開發奇特的發動機,還開發相關的配套設備,如家庭用氫燃料添加站,大小相當于一臺電冰箱。 ????在傳統的開發新車型的工作上,研發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它要和母公司的銷售和生產部門合作。比如,研發部想引入新型車身架構,以在發生正面撞車時保護路邊行人及車主,這意味要重新設計減震器、擋風玻璃刷等部件,提高車蓋的輪廓。這就改變了外觀,還給生產流程增添了一點麻煩。與人爭搶優先,常使合作變得緊張。 ????福井首席執行官喜歡說,豐田“在廣告上花了大把的錢,但在研發上并不多”。但有時,本田的研發不以消費者為意,也讓它步入歧途。在豐田看來,這簡直不可思議。例如,1999 年,本田發布了混合動力車 Insight,打敗了所有制造商,搶先進入美國市場。豐田的普銳斯(Prius)晚來了 6 個月。可是豐田的車像一部傳統小車,而 Insight 像個科研項目成果,它甚至沒有后座。2006 年 9 月,Insight 的銷量降到了令人難堪的水平,本田停止生產。而去年,豐田賣出了 18 萬輛普銳斯。 ????當科學家來掌舵時,就可能發生這樣的失誤。有鑒于此,本田在兩年前重組了研發部,將其更緊地捆綁在商業功能上。這樣做的目的不在于剪掉研發部的翅膀,本田仍鼓勵科學家天馬行空地想象。但當項目走近市場時,公司便施加更多的監管。畢竟,像 Insight 這樣的錯誤只是例外。研發部帶給過本田很多消費者喜歡的工程學創舉,包括摩托車氣囊、低污染四沖程船用發動機、超低排放汽車等。本田認為,將來它會有另一件制勝法寶─小型混合動力車(尚未命名),售價不到兩萬美元。具體情況仍然保密,但此款車應該有后座。Asimo 對此無話可說,它現在還沒有發表意見的程序。可是,帕魯奇已經有了愿景:“Asimo、飛機、汽車,它們終有一天會交匯在一起。”這是他的預言,但他不知道方式和時間,加藤也不知道。不過,他們不需要知道。本田公司愿意讓他們去夢想。 ????譯者:古正 相關稿件
|
500強情報中心
|
深入財富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