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職業:推銷網絡廣告
????作者:Jessi Hempel ????在 1967 年的經典影片《畢業生》(The Graduate)里,麥圭爾先生(Mr. McGuire)向年輕的本杰明?布拉多克(Benjamin Braddock)傳授的職業忠告就兩個字:塑料。如果他今天在紐約街頭遇到年輕的本杰明,他很可能會傳授 6 個字:網絡廣告銷售。紐約硅巷及以外地區銷售人員的短缺,引發了價格戰、高獎金和高工資,而這一切是 1999 年硅谷工程師開創出高薪先河后從未有過的。 ????為什么會涌現出如此巨大的需求?首先,盡管整個經濟的發展前景尚不明朗,但網絡公司仍然大舉向紐約拓展其廣告運營業務。最近,谷歌公司(Google)宣布,公司計劃為其迅速發展的曼哈頓辦事處增加一個內部的廣告業務部,而美國在線公司 [AOL,它和《財富》雜志一樣都隸屬于時代-華納公司(Time Warner)] 將于明年春天把公司總部從弗吉尼亞州的杜勒斯遷往紐約。與此同時,傳統媒體公司也在加強它們的數字業務。[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最近收購 Wallstrip.com 和 Last.fm 就是證據。] ????不過,目前還有一個重大轉變─那就是 Web 2.0 真諦的顯現,即在網上掙錢靠的不是賣內容或訂閱,而是廣告。魯珀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對此深表贊同。前不久他表示,他正在考慮停止《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的網上訂閱模式。結果,傳統媒體公司、大型網絡公司都開始向麥迪遜大街遷移,新興企業也不例外。 ????招聘一名銷售總監“是我們遇到過的最大挑戰”,視頻分享網站 Blip.tv 的聯合創始人迪娜?卡普蘭(Dina Kaplan)說。她表示,她每天要花 6 個小時尋找合適的人選。很快,她就要招到人了─她說,“我們打算從一家電視網挖個人過來”─而且此人的薪水可能是她本人的兩倍。 ????卡普蘭仍然有可能遇到麻煩。獵頭公司說,傳媒公司正在花大價錢挽留銷售人員。技術高管調查公司巴洛集團(Barlow Group)的托德?贊格里洛(Todd Zangrillo)說,在這些公司中,薪水加獎金有可能超過 40 萬美元。而且公司規定可以還價。贊格里洛說,有一位在某大型電視臺工作的人選現在能掙 50 多萬美元,“他直接說,`除非你們的出價能高于 60 萬美元,否則免談。'” ????招聘人員也從這股需求中獲得了可觀的利潤。Blip.tv 的卡普蘭以市價即新員工薪水的 15% 聘請了一位招聘人員。但是兩個月里,她只得到了一份不合格的簡歷,于是她考慮換一名招聘人員,此人承諾可以找到更合適的人選,不過要價很高:月聘金 1 萬美元,外加所招員工第一年薪水的 33%。 ????與此同時,所有有經驗的人士現在都得在工作日抽出一些時間接聽招聘人員的電話。Gawker Media 公司銷售副總裁克里斯?巴蒂(Chris Batty)說,他有時候一天接到 3 個電話。杰夫?扎雷茨基(Jeff Zaretsky)去年辭掉了在 AOL 的銷售工作,跳槽去了一家開發社交網絡軟件的新興公司 KickApps。他說,他每周都會接到幾個電話,或是有人在 LinkedIn.com 上與他聯系。 在寫這篇報道時,有一位 CEO 給本人開出了“5 萬左右”的薪水,讓我轉投其門下。 ????盡管看起來好像任何一名大學畢業生都應該能推銷網絡空間,但招聘人員表示,事情并非這么簡單:銷售代表除了要建立良好的關系以外,還得精通技術語言,比如 RSS feed 軟件、Ajax 技術等,他還要能夠想出新點子,從而創造性地運用窗口小部件、小附件和其他一大堆網絡工具。 ????不過,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在追逐這股狂潮。Gothamist.com 的出版人杰克?多布金(Jake Dobkin)面試過幾名應聘銷售總監的人,但他說他不會參加價格戰,而是要培養一名新人,或者干脆在市面平靜下來之前,由他本人做這份工作。“我見過市場的起起落落。”多布金說。他在 2003 年網絡泡沫破滅之后即成立了 Gothamist,那時候沒人對網絡廣告感興趣。現在情況看起來也許不錯,但他不愿冒任何風險。 ????譯者:蕭艾 相關稿件
|
500強情報中心
|
深入財富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