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組織之建構: 中國的障礙
????作者: 胡泳 ????歷經濟學家菲利斯?迪安和道格拉斯?諾斯都認為,談論工業革命,不能脫離經濟組織的變革。迪安給出的工業革命定義是: “工業革命一詞,一般用來指復雜的經濟變革,這些變革蘊含于由生產力低下、經濟增長速度停滯不前的、傳統的、工業化前經濟向人均產量和生活水平相對提高、經濟保持持續增長的現代工業化發展的轉變過程?!彼迎抵赋? “這一轉變的性質,可以通過一系列相互關聯的變革來說明:(1)經濟組織變革;(2)技術變革; (3)工業結構變革。這些變革和(既是原因又是結果的)人口、總產值及人均產量(即使不是立即、但是最終將實現的)持續增長有一定的聯系?!保?奇波拉主編: 《歐洲經濟史》4 卷上冊《工業社會的興起》第 3 章“英國工業革命”,迪安執筆,商務印書館,1989 年)諾斯則說: 工業革命由組織變革和技術變革構成,是一個“組織變革和技術進步相互影響的過程”。與技術進步相比,組織變革對工業革命的發展起到了即使不是更重要,至少也是同等重要的作用。一個例子是越洋商業的發展。它依賴于大型帆船的發明,但也取決于股份合作的產生,眾多個人可以聚集他們的財富,并共同承擔資助遠航的風險。 ????可以說,西歐高效的經濟組織的發展帶來了西方的繁榮。與此同時,中國卻在經濟組織的建構上遇到了巨大障礙。按照弗朗西斯 福山的看法,這根源于中國的傳統文化: “極端的家庭主義、男性遺產均分制與收養機制的缺乏以及對非親非故者的不信任綜合在一起,塑造了傳統中國的經濟行為模式。”中國人雖然擁有杰出的商業才能,也是最早發明銀行(票號和錢莊)的民族,卻很少投資工業企業,而是把從生意上賺來的錢轉移到地產上。封建社會后期商業資本發展的道路,在西歐一般都轉化為產業資本,但明清時期山西商人的資本卻仍然遵循“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傳統觀念,購置土地。換言之,晉商資本的運轉方式,是為封建地主制經濟服務的,而完全脫離工業經濟。 ????談到此,我們不得不提產權。經濟史學家道格拉斯?諾斯和羅伯特?托馬斯指出,穩定的產權制度的建立,使工業化進程得以開始。早在 16 世紀初,英國和荷蘭就制定了法律,允許在家庭以外的更大的社群中擁有產權,如聯合產權、股份公司或有限責任伙伴關系。除了允許業主們從他們的投資中獲取回報,這些法律架構還允許無血親關系的人們一起合作興辦企業。契約以及與之相關的責任和處罰制度通過法律手段得到強制執行,從而填補了家庭以外的無信任區。特別是股份公司,它允許企業通過集中大批投資者的資本而不僅僅是依靠單個家庭來擴大規模。而與此相對照,中國雖然早在宋朝就有發達的契約制度和一場羽翼豐滿的工業革命所需的技術和商業知識,但由于沒有專利法和保護企業剩余權的法律,工業革命終不能最早在中國發生,很多在當時一流的技術無法經由企業家的組織發展為大規模的商業化生產。 ????另一個問題是自發性的社會交往造就的社會中間組織。自發的社會生活對經濟生活至關重要,因為所有經濟行為都是通過群體而非個人實現的。在創造財富之前,人類必須首先學會一起工作,并由此產生新的組織形式。這方面中國非常落后。中國社會的個體在很大程度上從屬于家庭,對于家庭以外組織的認同感很低。因為家庭與家庭之間存在激烈的競爭,家庭和宗族以外的社團合作極為有限。經濟學家楊小凱指出,從中國歷史來看,由于多次革命和朝代周期的特點,反對派喜歡利用結社自由來從事推翻政府的活動,所以歷朝皇帝對非官方的結社都極為敏感,因而對自由結社有嚴格的限制。這種傳統也影響到經濟結社(辦企業)。因此,盡管早就有自由競爭的經濟活動,但自由主義的經濟思想體系卻得不到發展,合理性的資本經營方式更無從生根。 過去在中國談工業革命,總是強調生產力的因素,其實工業革命的組織條件更為關鍵。對中國而言,這個文明古國長時間難以積累龐大的財富,與其缺乏現代化的組織形式是分不開的。 相關稿件
|
500強情報中心
|
深入財富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