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發展與專業化原則
????斯密是一個對演變中的管理職能有深刻理解的經濟學家 ????作者: 胡泳 ????18 世紀初,一系列的事件對管理實踐發生了重大影響。這些事件中較重要的有: 城市的發展、專業化原則的應用,以及工業革命的啟動。 ????文藝復興時期,馬基雅弗利在《君主論》中已十分敏銳地觸及有關城市的問題。他在書中由衷地贊揚德國城市: “德國的各個城市是享有完全自由的,他們的農地很少,他們認為合適的時候就服從皇帝。但是他們既不害怕皇帝,也不害怕在他們鄰近的其他任何統治者,因為他們已經做好了城防工事,以致誰都知道要攻陷這種城市定將曠日持久,困難重重。因為所有這些城市都筑有適當的壕溝與城垣,配備足夠的大炮,在國家倉庫里經常儲備足夠一年之需的糧食和燃料。除此以外,為著使老百姓得到溫 ????飽的同時國家也沒有損失,他們總是有辦法在一年中讓老百姓可以在關系該城市命脈的勞動中和供給老百姓衣食的行業中工作。加之,他們還十分重視軍事訓練,而且制定許多關于保持軍事訓練的規章制度。” ????他暗含而未明說的是,未來的軍事、政治力量的重心不在教廷,也不在封建領主所控制的鄉村,而在城市。據黃仁宇的分析,中世紀的自由城市不受封建領主直接控制,市民有自治權,內部的管理以工商業的條規作基礎,已經具有資本主義的趨向。馬基雅弗利強調這些自由城市的理想狀態,已為日后資本主義奠立基礎。 ????上面的引文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他們總是有辦法在一年中讓老百姓可以在關系該城市命脈的勞動中和供給老百姓衣食的行業中工作。”這實際上開啟了城市在人類經濟生活中地位不斷攀升的進程。在農業時代,鄉鎮市集為農戶進行交易的場所。現代城市興起,成為人口及經濟活動集中的地方,實源于機器大工業。由于機器被廣泛使用,農業的生產力得到明顯提升,令更多來自鄉村的勞動力可投入城市工作。與此同時,工業化及分工制度,使城市之內及周圍建立了很多大規模制造企業,并成為眾多工廠的基地及工人的居所。人口由此離開農業地區,在工業城市里集中起來。工業革命前,英國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一大半,到 1811 年,從事農業的家庭下降為 89.6 萬戶,占全國總戶數的 34.7%,1831 年再降為 27.7%。而城市人口則飛速增長,大城市不斷增加。 ????流通對城市的興起和繁榮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成為城市的基本功能。“有商則活、無商則衰”,城市歷來都是“珍異所聚”、“商賈并輳”,沒有發達的流通業根本就不成其為城市。因此,城市是生產方式變化的結果,更是交換關系變化的結果。 ????在18 世紀的歐洲,城鄉之間,確切地說,在城市職業和農業勞動間,界線是十分清楚的。亞當?斯密明確指出: “在進步的社會中,農民一般只是農民,制造者只是制造者。而且,生產一種完全制造品所必要的勞動,也往往分由許多許多勞動者擔任。” ????對許多人來說,亞當?斯密是經濟學的同義語。但是,他的《國富論》對管理思想也做出了很多貢獻。此書的前三章對勞動分工進行了詳盡的討論。以制針為例,亞當?斯密闡釋了勞動分工的效果。由于分工的發展,扣針的制造成為一種專門職業; 而一個勞動者,如果對于這一職業沒有受過相當訓練,又不懂得怎樣使用專門制針的機械(使這種機械有發明可能的,恐怕也是分工的結果),那么縱使竭力工作,也許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枚扣針,要做 20 枚更是決不可能。但按照逐步發展出來的經營方法,不但制針作業全部已經成為專門職業,而且這種職業還被分成若干部門,其中大多數也同樣成為專門職業。一個人抽鐵線,一個人拉直,一個人切截,一個人削尖線的一端,一個人磨另一端,以便裝上圓頭。要做圓頭,就需要有二、三種不同的操作。裝圓頭,涂白色,乃至包裝,都是專門的職業。這樣,扣針的制造分為 18 種操作。有些工廠中,這 18 種操作分由 18 個專門工人擔任。當然,有時一人也兼任二、三門。斯密觀察過的一個小工廠只雇用 10 個工人,他們雖然很窮困,必要的機械設備也很簡陋,但他們如果勤勉努力,一日也能制成 12 磅針。 ????斯密分析了由于勞動分工而導致產量增加的三個原因: “第一,勞動者的技巧因業專而日進; 第二,由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通常須損失不少時間,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這種損失; 第三,許多簡化勞動和縮減勞動的機械的發明,使一個人能夠做許多人的工作。” ????勞動分工和專業化的發展,這種推動力量被稱為“斯密動力”(the Smithian Dynamics)。斯密認為,經濟發展的動力是勞動分工及專業化所帶來的高生產率,即每個人生產其最適宜生產的產品,然后與他人交換,從而在市場上獲得較豐的利潤。他提出的制造業中的職能分工,對現代工作簡化和工時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說,斯密是一個對演變中的管理職能有深刻理解的經濟學家。 相關稿件
|
500強情報中心
|
深入財富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