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指紋上鎖
????作者: Peter Lewis ????幾年前,我一個人不經意地走過某跨國公司董事長的辦公桌,看到他的電腦顯示屏上貼滿了黃色的報事貼,覺得很好笑。有張條上寫著他的系統用戶名: “MR. BIG”(大人物),還有密碼: ELITE 1(精英 1 號)。(他的用戶名其實并不是“大人物”,但表現出的自負程度和“大人物”不相上下。)還有十來張黃色貼條都是做此類提醒之用,每張提示一個不同的網址。顯然,這位大人物知道,選擇包含字母和數字的密碼很重要,這樣可使旁人很難猜到。可他也不想想,把這些密碼貼在電腦上實在不是個好主意。 ????如今,公司的計算機安全部門很可能已經為大人物買了供他專用的指紋密碼管理器。這是一種小型的生物測量設備,微軟(Microsoft)、美國電力轉換公司(American Power Conversion, APC)、索尼(Sony)、IBM 以及其他公司都在出售,單獨的掃描器售價從 40 美元到 150 美元不等,外形很像一個小鼠標。掃描設備還可以做成指紋掃描小孔,安裝在臺式機的鍵盤、鼠標或是筆記本電腦上,這種做法正在流行。 ????我試驗了好幾種指紋識別器。總的來說,我覺得它們的確很棒,起碼也值得推薦一番。它們可以用來防范那些愛窺探隱私的人,不讓他們進入你安有 Windows 操作系統的個人電腦,同時可以用指紋作鑰匙,為文件和文件夾加密。不過,它們最大的用處在于,把你的用戶名和密碼等信息絲毫不差地保存在你的指尖上。你不必再將密碼記在貼條上,也不必費腦子記它們,只需用手指掃一下就行了。初始安裝簡單而枯燥,你要把所有的密碼輸入機器。此后,你只需記住一件事: 別用手指摳鼻子。 ????企業電腦網絡不斷擴大,互聯網成為日常網上購物、辦理銀行業務和收集信息的場所,使得一些人必須記住幾十個不同的用戶名和密碼。一長串字母和數字的無意義組合,要比便于記憶的單詞更加安全,但要想記住它們可不容易。我有時連自己的電話號碼都記不住,更不用說記住幾十個像“MV8y66_XQp2^3”這樣的一長串字符了。除此之外,我們還知道,最好隔一段時期更改這些密碼,可以是數星期,也可以是數月,取決于一個人疑心的輕重。 ????在安裝了 Windows 的電腦上,我最愛用的密碼管理器是 APC Biopod,它對我來說是個驚喜的發現,因為它只賣 50 美元,在我試用過的管理器中是最便宜的。它的外形像個“碧琪兒娃娃”(Pinky)大小的 USB 接口鼠標,上面帶一個玻璃蓋子和一根六英尺長的尾巴。那根長尾巴便于你把識別器放在臺式電腦上的任何地方,但這么長也使它難以放進電腦包里帶出門(經常出差的人可以選擇幾種內置指紋識別器的手提電腦,如出色的 IBM ThinkPad T42)。Biopod 密碼管理器可以輕松“記錄”下多達 20 個指紋,足夠大多數家庭或公司團隊用了。記錄完指紋后,便開始了最乏味的步驟: 你必須逐一地訪問你使用的所有加密網站,先正常登錄,再向 Biopod 發出“記住密碼”的指令。以后再訪問網站,當該網站要求提供用戶名和密碼時,你只需動根手指就行了。給文件加密也大同小異,比如給記錄你新年決心的文檔加密,只需用鼠標右鍵點擊一下該文件圖標,就可選擇用 Biopod 鎖住文件,指紋是你唯一的鑰匙。但要注意: 如果卸載了 Biopod,卻沒有給文件做沒有加密的備份,你就再也打不開它了。我在試用時發現,Biopod 在 Firefox(火狐)瀏覽器以及微軟的 IE 瀏覽器上均能使用。 ????微軟生產的指紋識別器(Fingerprint Reader)價格更便宜(在平價商店里售價約 40 美元),管理密碼的功能也不錯,但只能用 IE 訪問加密網站。只用微軟產品的用戶不會有麻煩,但對那些只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才會使用 IE 的人來說,這一產品確實礙事。不過話說回來,那些把所有的密碼和登錄信息都寫到貼條上貼到電腦里的人,大概不會花很多時間去嘗試別的瀏覽器(比如 Firefox)。微軟公司的指紋識別器有兩種。一種是單獨的掃描器,比 Biopod 稍大,上面有個紅燈; 另一種內置于臺式電腦的鍵盤和鼠標上,捆綁在一起的售價在 85 美元左右。 ????由于 IE 隔一段時間就會冒出安全問題,再加上近來又無所創新,許多人開始改用“Firefox”(可在 mozilla.org 免費下載)或其他公司的瀏覽器。在競爭中,不要坐等微軟向你伸出援助之手,甚至別指望它伸出根指頭。“蘋果”電腦迷可能正在期待適合他們鐘愛的 iPod 機的生物指紋識別器問世。與此同時,索尼公司也推出了 FIU-600/M Puppy Suite(目錄價: 160 美元),它具備同類產品的所有功能,還能支持 Mac OS X。上古時代,人們在手指上結繩記事。如今,有了 APC Biopod 這樣的生物辨識裝置,人們只需記住用哪根手指就行了。 ????譯者: 王恩冕 相關稿件
|
500強情報中心
|
深入財富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