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管理的杰出思想
????作者:安?哈林頓(Ann Harrington)?? ????自從弗雷德里克?泰勒掏出了他的秒表,大思想家們就一直為企業及其員工的管理想出新的(盡管不能永遠說是更好的)方法。 ????科學管理 ????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在 1915 年就去世了,但他仍是人道主義者所憎恨的企業管理思想家。人道主義者說,泰勒的科學管理體系把工人們非人化,將管理簡化為測量問題。但是自從泰勒的“更巧妙工作”法使他在 19 世紀 20 世紀相交之際初次成名以來直到現在,人們對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的欲望一直是無法滿足的。 ????泰勒在 1881 年首次拿出了他的秒表,希望科學方法能結束計件工資率問題上的激烈較量。泰勒當時作為費城米德韋爾鋼鐵 (Midvale Steel)的一個年輕工頭,在產量高時,廠方要求他降低計件工資率,但是他知道計件工資率下降時,工人們會通過減少產量進行反抗。為了尋找煉鋼行業的理想生產方法,泰勒仔細分解了生產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并記錄下了時間。沿沿這個思路,他通過重新排列車間、改進工具或淘汰某種動作從而找到了改進這種生產體系的方法。他提供了操作說明卡,這樣機械工就用不著進行思考:泰勒已經為他考慮好了。 ????泰勒隨后花了 30 年時間改進他的科學管理準則。當 1910 年路易斯?布蘭代斯(Louis Brandeis)宣揚泰勒的觀點以揭露鐵路系統的浪費風氣時,效率時代開始了。泰勒寫道:“過去人是首要的,今后體系才是首要的。” ????流水生產線 ????亨利?福特(Henry Ford)的杰出思想是一個簡單的詞:大規模生產。1909 年,福特汽車公司生產近 1.4 萬輛轎車;僅僅五年后,流水生產線將轎車產量增加到 23 萬輛。福特汽車公司的流水生產線增加了泰勒的賭注:泰勒測試了每個工人的最大生產能力;福特公司的生產線有自己的速度,工人必須適應這個速度。 ????現代企業 ????把亂七八糟的一些轎車廠集合起來變成了將近 70 年里美國規模最大的企業,的確令人驚嘆,但是這并沒有讓小艾爾弗雷德?斯隆(Alfred Sloan Jr.)在杰出企業管理思想家名單上贏得一席之地。為他贏得這個地位的是他為通用汽車公司(General Motors)進行的設計──由一個核心部門控制和支持的多個部門。這為現代的分散型企業建立了標準。 ????領導學 ????最具創造性的企業組織必須要有一位好的領導者。在領導學問題上最早、也是最具創造性的一位思想家是瑪麗?帕克?福萊特(Mary Parker Follett),她是美國新英格蘭地區的一位社會工作者,受過政治學培訓,在 20 世紀 20 和 30 年代成為企業領導人的顧問。福利特傾向于勞資雙方應有建設性的沖突,而不傾向妥協和解。她認為公司雇員在如何做好工作上應有發言權,但是只能對他們負責的那部分工作。在商學院研究這個問題之前半個世紀,她就論及過企業經理人員必須以共同看法和共同目標進行領導。因此彼特?德魯克(Peter Drucker)稱她為“企業管理先知”也就不足為奇了。 ????品牌經營 ????消費品領域的競爭很激烈:產品這么多,超級市場的貨架又是這么少。那些擠得滿滿的貨架成為出名品牌的明證。所有這些品牌(它們的品種有時極多)的生機要歸功于 1931 年以寶潔公司(Procter & Gamble)的模式而出現的一個觀念。與家喻戶曉的象牙牌(Ivory)肥皂比較,寶潔公司的佳美(Camay)牌相形見絀,這使得該公司的經理(后來做了首席執行官)尼爾?麥克爾羅伊(Neil McElroy)提出大力推廣佳美品牌的主張。他提倡的“一個人,一個品牌”制度將公司雇員變成了全力以赴推廣公司產品的企業家,這種制度使貼上該公司標志的產品遍布全球。 ????管理權威 ????管理學大師彼特?德魯克(Peter Drucker)記載或預言了管理領域幾乎所有的主要劃時代事件,包括從斯隆時代結束之際的通用汽車公司──見《公司概念》(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一書──到“知識工人”(德魯克在 40 年前造出的一個名詞)等。他于 1954 年首次出版的《管理實踐》(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一書現在仍然很暢銷。在賦予管理以合法化地位方面,獨具創意的管理權威德魯克作為一名專業人士,所做的比一所充斥斥理論家的商學院所做的還要多。 ????工人的權利 ????并不是所有的管理思想都來自于管理者。20 世紀在爭取工作更安全更公平方面,沒有誰比工會的抗爭更堅定努力,也沒有人比沃爾特?魯瑟(Walter Reuther)更好地代表了工人斗爭的崇高一面。他促使美國勞工聯合會與(他所領導的)產業工會聯合會於 1955 年合并,擴大了工人的影響。在聯合汽車工人工會工作的 34 年中,魯瑟捍衛了工人們享有醫療保險、退休金和失業救濟金的權利。老板仍然是老板,但是工人們獲得了發言權。 ????融資帶動的管理 ????在歷時 30 年由融資帶動的企業管理時代中,可以說是數字上的加加減減。20 世紀 60 年代帶來了聯合大企業時代,當時國際電話電報公司(ITT)等公司把業務范圍擴大到出租車、酒店以及“奇妙面包”面包房等等領域。對這些新業務一無所知并不是障礙,資金之神用很好的數據表明,人可以經營一切。公司規模越大越好,能在《財富》500 家企業中名列前端更是最好不過了。但是聯合大企業戰略并沒有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聯合大企業領導人的巨頭哈羅德?吉寧(Harold Geneen)一直能把國際電話電報公司的多種業務聯合在一起,但當他于 1977 年從首席執行官的位置上退下來之後,這個聯合企業便四分五裂了。 ????到了 20 世紀 80 年代,企業聯合的勢頭已經逆轉,因此 2+2=5 這個等式變成了 5-2=7。給這十年公司并購熱潮火上澆油的是融資領域的新時尚:杠桿收購及其產生的新貨幣--垃圾債券。這些企業接管大師們通過舉債,迫使經理們消除浪費,重新喚醒機構膨脹的公司里的企業家沖勁。雖然投資者得到收益,但這類交易經常使公司在以后投資時缺少資金,或是把穩健的企業弄得破產。 ????質量 ????愛德華茲?戴明(W. Edwards Deming)憎恨美國的管理風格,到了 20 世紀 80 年代,美國的經理人員才開始因這一點而愛上了他。戴明這個不停旅行的質量傳道者,在 20 世紀 40 年代努力使美國公司對他的生產過程控制統計法感興趣,但得不到這些公司的重視。所以戴明于 1950 年帶著他的帳篷展會來到了日本,在日本他痛罵美國的罪惡,例如競爭(合作更有助益)、定額生產(為增加數量而犧牲了質量)以及生產線終端的檢查(實質上是對生產殘次品制訂計劃,而不是為了防止出現殘次品而設計生產程序)。日本的廠家由于在二戰中失去了一切,表現出來的是善于接受學習,并很快就從美國公司那里奪取了市場份額。當美國電視節目于 1980 年“發現了”戴明時,美國企業終于準備聆聽他的話了。 ????重新設計 ????邁克爾?哈姆納(Michael Hammer)和詹姆斯?錢派(James Champy)于 20 世紀 90 年代早期賣出了 200 萬冊《重新設計企業》(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在企業界一舉成名。我們承認,《財富》幫著對此進行了炒作。現在“重新設計”一詞已廣為人知了。問一聲“我們當時想的是什么?”是應該的。首先,哈姆納和錢派的想法不僅僅是降低成本的手段,而是首次把信息技術大規模、有系統地應用到企業管理上來。通過重新設想業務過程,公司可以將泰勒以前分解了的任務重新組裝到一起,在過去常常推諉責任的工作中建立起各自的職責。第二,沒有人說重新設計企業會很容易。事實上,有一位批評者曾將它與化學療法(一 會產生大量破壞的極端治療方法)進行了比較。半心半意的嘗試注定會失敗。 ????有許多公司失敗了,更不用提那些利用這種觀點來為不得已的縮小規模進行辯護的公司了。正如書的作者后來承認的那樣,他們對這些人沒有給予足夠的注意。 ????知識管理 ????如果說互聯網經濟對我們有什么啟迪,那就是泰勒生活的世界對我們越來越沒有價值。一個好的主意,尤其是一個非常合乎時宜的主意,幾乎具有空前的價值。那些泰勒不加以考慮、福特不能容忍的工人的大腦成了當今經理們的寶貝。現在,企業經理們面臨的挑戰是如何贏得、利用、發展這種知識,并使之變成利潤。 ????權威法術 ????一本書賣了 500 萬本,突然之間每個管理顧問都有了新的好主意。 ????我們并不是嫉妒湯姆?彼得斯(Tom Peters)的成功。我們說的是真話。我們對權威經濟學采取的是自由主義:如果市場愿意為彼得斯主持的啟發性講話付出六萬美元,我們會去擋誰的道?《追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一書在 1982 年使兩位作者,麥肯錫公司的顧問湯姆?彼得斯和羅伯特?沃特曼(Robert Waterman)一舉成名,如果這本書只是觀念方面的老生常談怎么辦?或者寫進書中的許多公司并沒有長期保持“卓越”怎么辦? ????《追求卓越》一書賣出 500 多萬冊,完全推翻了企業管理書籍銷售量的常規(即是說,書籍能售出作者應謝天謝地),要不是這個令人難以置信的事實,我們或許也就置之不顧了。這本書的出版商震驚地發現,這兩個沒有經驗的作者曾免費送出數千份有關他們早期研究的書稿,其數量比出版商預計銷售的書籍還要多。但是《追求卓越》這本書的銷量超出了任何人最異想天開的預測,一本被證明為管理暢銷書的出現打開了洪水的閘門。突然之間,我們周圍充斥斥眼睛里閃爍爍美元符號、一心想成為管理權威的人以及剛剛出版、以海嘯之勢來到我們的辦公室的企業管理書籍。 ????譯者:操風琴 相關稿件
|
500強情報中心
|
深入財富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