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的生意經
位置:
????2012年伊始,“蒙牛問題奶”成為開年頭件大事,再一次敲響了乳制品行業的警鐘。然而,在食品問題屢見不鮮的當下,此事無非另一樁悲劇罷了。相比之下,蒙牛的姿態反而更值得推敲。 ????事發之后,蒙牛給出的官方解釋是:奶牛食用霉變飼料導致原奶變質,因質檢疏忽進入生產環節。將問題歸結為兩點:一飼料因天氣變潮,二流程監控疏忽。看似煞有介事,其實卻是避重就輕。 ????所謂“民以食為天”,食品制造業關系萬千重,來不得半點馬虎,任何微小的疏忽均可能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其中原料與流程至關重要。盡管蒙牛一再標榜其優質奶源與嚴格流程,如今在這兩個關鍵環節出錯,凸顯出生產管理的紊亂。令人擔心的是,蒙牛非但未能從源頭杜絕問題,生產流程也經不起考驗,不知“每天一杯奶,強壯中國人”的底氣來自何處? ????事已至此,當務之急乃是找到根源所在,避免再次發生。但蒙牛做出解釋后,對至關系重大的問題奶來源始終不予正面回應,而是一面與奶廠互相推諉,一面從這家奶廠繼續采購原奶。 ????按照蒙牛的邏輯,原因已經講清,無必要繼續糾纏下去,應著眼于未來,而非盯著過去不放。轉移視線是危機公關的常用手段,如果不能封殺消息,制造新的話題淡化輿論不失為一招后棋。充滿黑色幽默的是,關于此事的報道一度銷聲匿跡,而在事發當口,蒙牛竟被評為年度“最具社會責任企業”。得獎理由是:“過去一年在社會公益事業上的不懈努力與堅持”。 ????丑聞與捷報齊飛,罵名與嘉獎共傳,平添諷刺意味。然而,對于蒙牛,如此“奇葩”卻絕非偶然。 ????翻開蒙牛的歷史,不難發現:這并不是一家注重生產積累的企業。它對速度和規模充滿熱忱,對名聲與市場的追逐甚至勝于產品和客戶。蒙牛創始人牛根生是“借船出海”的一面好手。1999年蒙牛成立時“沒有奶源,沒有廠房,沒有市場”,牛根生便將輕資產運營模式移植過來,只管在市場上打出“蒙牛”招牌,賣得卻是別家牛奶,簡直就是乳業美特斯邦威。 ????在早期階段,這種發展模式的確令蒙牛受益一時。大批半死不活的牛奶廠被盤活,難以數計的奶農找到出路,蒙牛沒花一分錢建奶站、工廠,迅速在市場上站穩腳跟,成為伊利最大的競爭對手。以此來看,深諳資源配置之道的牛根生算得上一名成功的商人。用商業手段運作企業駕輕就熟,迅速擺脫對手圍追堵截,奠定市場地位。蒙牛顯然從中嘗到甜頭,有實力自建工廠后仍保留借力打力模式,不惜重金在媒體上狂轟濫炸,營銷花樣層出不窮,生產制造卻未得到同等重視。品牌與品質的天平一旦失衡,免不了發出“盛名之下其實難符”的喟嘆。 ????蒙牛是作為競爭者出現的,一清二白的家底注定了它不可能從容成長,現實逼著它劍走偏鋒。于是,我們看到它在品牌塑造方面出手慷慨,以便搶占市場,博得投資人認可,甚至與國際投行對賭。在資本壓力下,“一頭牛,跑出了火箭的速度”,蒙牛成了行業老大,一個羸弱的老大。 ????自始至終,蒙牛并未遵循制造企業的常規路徑,從默默無聞到盡人皆知,不過花了十年時間。時間固然不是考量一個企業的唯一標準,卻能多少反映這家企業的家底。況且,食品制造企業不同其他,口碑需要漫長的積累和沉淀,而一樁丑聞,足以毀掉所有的名聲。對于蒙牛來說,是時候調整策略,注重生產了。跑得太快,難免有所疏漏,與其回頭彌補,不如從一而終。 ????很長時間以來,人們一直在反思,中國為什么沒有世界級的企業?如今看來,這其實仍是一個相當遙遠的話題。要“走出去”,應先“立起來”。可惜,“走出去”的美夢讓這許多企業變得飄忽所以,在暫時的輝煌中迷失自我,根基淺薄、步伐踉蹌,尚未立起便搖搖欲墜。 ????企業也是有性格的。人無十全十美,企業亦復如此。作為一種群體組織,性格因素被成倍放大,決定了企業的行為方式和處事法則。每當變化來臨,企業所作所為便是發自本能的真實寫照。然而,企業究竟不只是人的單純組合,它應當具有不斷糾偏的修正能力,持續改進的更新能力,以超越自身的局限。沉浸以往做派不思進取,等待它們的,將是市場的無情唾棄。 注:本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不代表《財富》(中文版)及財富中文網立場。
|
500強情報中心
|
深入財富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