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在美國更易成功?
????人們習慣把在美國出生和長大的華人叫做“香蕉人”,意思是說他們的黃皮膚下包裹的是已經完全西化的內心。這其實是一種太過直觀和表面的評價,更多是來自對行為舉止和思維方式浮光掠影式的目測。在我看來他們中的很多人更像是湯圓,無論裹了多厚的白色糯米粉,里面也或多或少都藏著中國文化濃郁的“芯”。甚至有時候,因為身處一個近乎“絕緣”的西方背景中,他們所堅守的傳統文化就像塵封在歲月中的琥珀,即使對急劇變化的中國來說都已經顯得熟悉又陌生。而這些文化琥珀一旦被拿出來晾曬,總會因為距離帶來的新鮮感,在東西方都引起關注。
????“虎媽”蔡美兒就是一例。幾年前,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蔡美兒以一本《虎媽戰歌》販售她自己的華裔移民家庭中世代相傳,但在當代中國卻已經逐漸退場的“虎媽式”嚴苛教育,在中美兩國引發了一場東西教育方式的大討論。現在虎媽和她的猶太裔先生、同在耶魯法學院教書的Jed Rubenfeld又推出了合著作品《三合一》(The Triple Package),再次從文化角度著手,分析包括華人、猶太人、摩門教等不同的種族和宗教的人群為何在美國比其他人更成功。兩人總結出這些人群的三大共同特點是充足的自我優越感、缺乏安全感和強大的自控能力,向讀者呈現出,正如這本書的副標題所說,“三種看似矛盾的特質如何決定美國文化群落的興衰”。
????和《虎媽戰歌》一樣,《三合一》一問世就引起軒然大波,媒體和網絡上罵聲一片,除了對何謂“成功”本身的討論,更多的是對作者“種族主義”的指責。其實其他族裔或宗教不論,“虎媽”夫婦總結出的這三點特質對于了解華人傳統文化的讀者來說并不新鮮,不過是在說我們常懷“鴻鵠之志”,擔心“樂極生悲”,也不惜“頭懸梁錐刺骨”。這能有什么錯呢?
????這的確沒錯,但要把這些與其他族裔社區做比較,然后分出個高下來,在美國的語境中就無異于“找罵”了。這并不是說在美國族裔的差別是絕對的禁忌,但談到族裔差別時一個重要的游戲規則是只能橫著說,不能豎著說。以食品為例,中國人喜歡吃餃子,墨西哥人喜歡吃玉米餅,如果你說“兩種食物都很好吃。看,我們的國家是多么多元。”你得到的可能是掌聲和贊同的微笑,如果你說“中國的餃子比墨西哥玉米餅更能體現出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你就只能等著挨板磚。
????這與美國的多民族構成有緊密關系,單在紐約市近40%的人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市民慣常使用的語言有200多種,如此多元化的城市之所以沒有在黨同伐異中分崩離析,而是在求同存異中和諧共生,最大的功臣就是這條“文化只有不同沒有優劣”的底線。單純的橫向比較,既能突顯出每個民族的成員對自身文化的驕傲和認同,也能照顧到其他民族的面子,這正是在美國受到鼓勵的“主旋律”。而加上了縱坐標就難免扯上優劣問題,引出“種族至上”“沙文主義”這些在歷史上曾經留下過血淋淋疤痕的思潮,勾起太多令人不快的記憶。
????蔡美兒之所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因為她是“虎媽”,她早已熟練掌握了如何靠爭議拓展市場又不至于引火燒身的秘笈。她雖然大膽的點評各個族裔成功與否,卻巧妙的把其中原因歸結于文化而不是基因。如果說前者會招致作者被口誅筆伐,后者則可能給作者招致“殺身之禍”。去年夏天,保守派智庫機構Heritage Foundation的研究員Jason Richwine就是因為在哈佛讀博士時的一篇講基因導致西語裔智商低于白人的論文被挖了出來而被迫離職。
????如果你沒有“虎媽”那種收放自如的本事,又要在族裔多元的美國闖出一片天地,最好遵循一個簡單的原則:為自己驕傲,為別人喝彩。這不單是面對美國錯綜復雜的族裔問題時四平八穩的生存之道,大概也是在任何國家與任何個體打交道時都適用的為人之道吧。(財富中文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