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位曾在大公司供職的美國朋友這些年因為各種原因都輾轉來到了中國,雖說都對PM2.5抱怨連天,但還是個個樂不思蜀,主要原因是發現這里的人不僅保持著當今世界上已經很罕見的“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的古老信念,而且比宣傳手冊上所說的更加“熱情好客”,讓身在異鄉的“老外”不僅如魚得水,更享受到一夜之間從普通人變貴賓的“人生轉折”。
????“老外”朋友們在中國領到的薪水大都比同公司的中國同事高得多;萬一被裁員,最不濟也能在各式各樣的中國公司謀個裝點門面的閑職,迅速完成再就業;身邊的本地人,認識的不認識的,都爭先恐后的想盡點地主之誼;即使只會說“你好”也能得到“中文說得不錯”的贊譽。連素以頭腦清醒著稱的朋友也不得不承認,初來乍道時所經歷的文化沖擊,其實不過是從受寵若驚到信心爆棚找不著北的愉快過程。
????這樣的故事聽多了,身在美國的中國人難免會生出點妒忌之心,雖說是“同在異鄉為異客”,但身處不同“異鄉”的“異客”,在待遇上完全沒有“外交對等”可言。揣著現金來美國旅游購物的過客或許還能從商家堆滿笑容的臉上感受到一些目標明確的禮遇,在美國落腳的中國人面對的絕對是另一番世態炎涼。
????我剛來紐約時曾經在地鐵站跟一個白人老太太閑聊,告訴她像我這樣讀新聞的國際學生語言是很大的挑戰,她很詫異地說:“你英語不錯呀,我完全聽得懂你。”我回說:“問題是我聽不懂你。”老太太哈哈大笑。但對我,這不是個笑話,而是認真的牢騷。
????那時候我剛剛明白原來只有中國人才會因有客從遠方來而不亦樂乎、殺雞宰羊,在美國當“老外”別指望有人會不厭其煩的跟你解釋本地的風俗和文化,別指望有人主動提出為你當免費向導,別指望有人能體會非母語交流的不易專門為你放慢語速,更別指望剛認識的本地人會熱情的邀你到家中作客,把你介紹給他們的親人和朋友。你的生活跟他們基本上沒有交集,直到有一天你變成了他們。
????但或許大部分初來乍到者在最初的倉惶和茫然中都沒有料到,這一天來的遠比想像中快得多。
????不出幾年,初來者的大驚小怪已經換成了本地人的見怪不怪,初來者的生澀懵懂已經換成了本地人的駕輕就熟,即使你仍然不是公民、沒有綠卡、或者連英語也還說不利索,你和你周圍的人都能明白無誤的感覺到你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跳過了橫在“老外”和本地人之間的分界,找到了一個最適合你生長的位置,自然而然的長成了本地生態的一部分。
????這就到了讓生活在中國的“老外”們妒忌的時候。有別于眾人的特殊禮遇的確可以讓人醉得飄飄欲仙,但時間長了也不難發現,想從云端降落接上地氣、成為眾人中的一員卻是勢比登天。即使你說著流利的漢語、深諳中國文化、甚至在本地娶妻生子,你最多也只能成為“中國通”,而不是“中國人”。每當你“夢里不知身是客”以為自己已經完全融入了本地的生活,總會及時的遭到現實的當頭棒喝,提醒著你,在這個國家你仍然是客人。也許正是因此,這些年越來越多的“老外”移居中國的同時,也有越來越多在中國住了多年的“老外”找不到歸屬感而在失望中打道回府。
????這種差別當然跟中美兩國在移民傳統方面的差異有關,在美國,大多數本地人往前數三代祖上也都是移民,外來客在這里落地生根比在任何其他國家都更順理成章。而在中國,自古至今認的都是炎黃子孫的血緣親,沒有黑眼睛黃皮膚的“硬件”似乎就少了混成本地人的資本。這或許也與中美兩種文化的不同特質有關,建立在明確直白的單向思維基礎上的美國社會,游戲規則相對清晰簡單,外來客可以迅速把握,不用多久就能把日子過的像本地人一樣輕車熟路游刃有余。而建立在含蓄內斂曲折迂回的文化基礎上的中國社會,行事為人的門道有太多或明或暗的講究,即使是從小耳濡目染的本地人,心思不夠細密都難免顯得缺魂少調不通人事,半路出家要讀懂這本經可能更是難上加難。
????但這并非全部答案,在中國人對外來客的周到和美國人對外來客的漠然之間仔細咀嚼或許能品出待客之道的表面之下更耐人琢磨的滋味來。自始至終的友好和熱情很多時候也是在外人和自己人之間劃出的一道固執而嚴格的界限,而一個任由你自生自滅的環境更可能是一開始就把你當成了自己人,它知道你最需要的不是特殊的禮遇,而是平常的日子。
????中文里的“老外”一詞,大抵相當于英文中的“foreigner”(外國人),但有趣的是在中國的美國人都很清楚自己的“foreigner”身份,而中國人即使住在美國多年還是一如既往的把身邊的美國人稱作“老外”,可見內外之別這道門檻之所以讓別人望而卻步,是因為它高筑在我們心里。(財富中文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