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際化視野的盲點和對策
????末代港督彭定康在離開香港之前曾經動情的說,“香港是我到過的沿海城市中最有成就的一個地方。她是嘈吵、喧鬧、混雜及充滿活力的?!钡拇_,任何人想要在香港找尋國際化的特質,真的可謂易如反掌。維港兩岸象征金融中心的建筑地標,HMV貨架上滿堆的外國劇集和電影光碟、中環購物商場內數不盡的歐美日名牌、街邊書報攤來自世界各地不同類型的雜志,再加上身邊來來往往的各種膚色、操著各種語言的外國人,香港這座城市從內到外都散發著它獨一無二的國際氣息。
????但事實上,香港雖然貴為國際都會,但香港人卻經常被批評為缺乏國際視野。工具理性、金錢掛帥的香港,所擁有的只是一個“國際化的美麗皮囊”。香港所謂的“國際視野”,也充其量只能算是狹隘的、中西合璧的、急功近利的“港式視野”。香港人在著重切身感受、塑造國際皮囊的同時,其它關乎“國際”、“全球”的問題往往不太在乎:縱使曾在報章上看到高加索、斯里蘭卡、巴勒斯坦等名字,但對香港人的距離卻似乎十分遙遠,他們不知道中東局勢的來龍去脈,對非洲國家的認識如瞎子摸象,甚至分不清楚巴基斯坦和巴勒斯坦,河南和湖南的區別。
????這種“視而不見”的狹隘心態,具體說來,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首先,香港高高在上的優越心態令香港人將目光縮短至自身的發展之上。在這種“大香港”心態指引下,便極易陷入認為香港是最好的盲點之中。這樣一層盲視,又往往伴隨著局外人的冷漠、自鳴得意的經濟優勢和深深淺淺的有色眼鏡。就算到了今天,許多香港人還是有點距離地看待那些蹲在金紫荊廣場上的內地同胞,僅僅是因為他們還是有點“土”。“大香港”心態的長期累積,其結果就是香港人的價值取向愈發內向封閉,從而與內地產生分隔甚至歧視。
????由于只將視線放在香港這一點上,于是大部分香港人的事業發展只局限在香港本地,不習慣甚至抗拒到內地或者外地尋找機會。即便北上神州,卻因不了解內地的法律體系、行政運作與人事關系而觸礁。如若香港人繼續將癥結歸結于國內情況復雜、殖民教育禍害,而拒絕開拓視野和開放包容的話,香港只會愈加無法跟上內地的發展,當內地的各種軟件制度完善之時,別說上海、北京等用來做“雙城記”比較的內地發達城市,以至重慶、廈門都有可能趕過香港。
????其次,就是娛樂化的新聞報道模式構成了大部分香港人的思維盲點。香港的咨詢如此流通,擁有著開放和多元的新聞條件,但香港人卻并沒有善加利用這些優勢廣闊視野。隨手翻開本地報章,重要的國際新聞不僅所占比重非常小,而且在極少量的國際新聞報道中,有相當高比例的娛樂“雜碎”,比如什么地方種出了最大的南瓜,什么地方的什么人束著最長的頭發,這些都占據著國際版的頭條,而原本應該深入分析的諸如事件之前的歷史脈絡和深層意義、事件之后的思潮形成和可能影響、事件與事件之間的抽絲剝繭等等,卻極為欠缺。由于香港人對外面世界的認知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著本地的傳媒,因此,長期熏陶于“另一個國際社會”報道中的香港人,其判斷是非的能力難免受到制約,本應具備的國際視野也隨之變得狹窄,變得表面。
????香港若想真正擁有國際化的實體,就必須自我反省,急起直追,與世界重新建立起聯系,重新串聯香港與其他地方的關聯。
????首先,要掃走地域盲點,就必須放下“大香港”的自我尊崇心態,勇于“飄出去”,才可以打破隔閡,在地球村內尋找到適當的位置。香港作為大中華經濟圈里的一個國際化大都會,擁有政治穩定、法制完善、效率快捷、信息自由、金融市場成熟、金融運作透明度高等軟體優勢,依然是吸引跨國公司在亞洲設立總部的首選和國內企業接觸世界的平臺跳板。但香港的優勢并非與生俱來,無法脫離不進則退的游戲規則,因此香港人更要動態地審視自己的優缺點,勇于挑戰,極目前瞻,興利除弊,全盤轉型,才不致被邊緣化。
????其次,要掃走思維盲點,就必須建立一個融合傳媒、智庫、政黨、非牟利機構和社會企業特色于一體的跨學科、跨界別平臺,以重視知識、創新和創意的高增值知識型經濟體系的建立和應用,以推動經濟的長遠發展。一直以來,香港都缺乏天然的資源,幾乎完全是依靠香港人的自強和勤奮才從過去的小漁村發展成今日的國際化大都市。現在是時候回顧美國經濟學家和紐約時報專欄作者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在1994年的文章《亞洲奇跡的迷思》(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中所提出的警告:如果香港的復蘇主要依靠投入資源,而非提高每單位投入的產出,那么這種增長是以勞動力換取的,并不令人鼓舞。“如果經濟增長是基于擴充資源投入而非增加每單位投入資本的產出,那么將無法避免回報遞減?!笨唆敻衤挠^點延續了管理學奠基人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知識型經濟”的主張。德魯克在1993年出版的《后資本主義社會》(The Post-Capitalist Society)一書中明確指出,知識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資源,通過推動新的經濟形態的發展而創造了大量的、遠遠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條件下創造的物質財富,“在現代經濟中,知識正成為真正的資本與首要的財富”。因此,香港只有以果敢的眼光,大力投入發展知識型社會,塑造市民的求知欲望和問題意識,才是保持持久競爭力的根本內推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