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眾投資者只能用腳投票的資本市場,在看不到房地產市場回暖與行業復蘇之未來的不明朗情緒之下,市場信心脆弱自然也就成了投資者的本能反應,龍湖創始人吳亞軍此時辭任終于成了擊潰市場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實,無論是龍湖的企業基本面,還是龍湖接任創始人吳亞軍的從內部成長起來的團隊都是相當優秀的。拋開龍湖的情況來說,回歸宏觀理性和重新檢視行業狀態,以尋求行業應有的未來走向,才是房地產行業與政策面刻不容緩的命題。
近日的龍湖換帥,給了本已極度脆弱的市場信心一記重擊,除了地產界優等生的龍湖自身股債雙殺之外,也引發了中海、保利、華潤、萬科等大盤龍頭股和國央企地產股的大跌與普跌。
但龍湖顯然不能背下所有的鍋。在市場端和資金端全面邊際放松、AMC和國企下場參與保交樓,以及各家房企花式營銷以試圖保衛自身流動性、地方政府向公職人員和教師攤派賣樓任務,乃至鼓動農民進城和退休老人買房子以試圖榨盡市場最后一個銅板,直至不少地方政府以人才房、保租房等各種名義直接入市回購商品房等辦法用盡之后,被行業與政策面眾所期待的傳統旺季“金九銀十”到了秋日將盡卻也遺憾地并未出現。因為此次行業調整問題,已不是過往的周期性問題,所以逆周期調節的政策失效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
經濟學家馬光遠評述之前的行業調控時調侃說,長期大力度的房地產調控就像繩子勒進了肉里,解綁需要有耐心地慢慢來。這話說起來也對,但其前提依然是建立在周期性思維基礎之上,以為被房地產綁架的宏觀經濟只需要政策在或松或緊之間進行調整就可實現依次往復。但去年以來不斷加大政策松綁力度卻不見效的房地產行業運行狀況,卻對這一具有路徑依賴特征的周期性思維給出了否定的回答。房地產行業的天確實已經變了,不再僅僅是一個行業周期與政策周期的問題了。
房地產行業經過上幾輪周期的反復調整,已完全演變為土地財政的外衣,而緊握銀根與地根、又有著最大化自身收益的有形之手已從市場空間和創新空間上逐步將行業逼入了“死胡同”。土地財政在以循環推高地價與房價的方式來劇烈壓縮行業盈利和成長空間的同時,還以國央企、平臺公司和城投公司等直接下場的方式劇烈壓縮著行業活力與創新空間,并以國企、央企、平臺公司在土拍市場的快速進擊標示著曾經市場化程度最高的房地產行業的式微與土地財政的自我終結。貌似由市場下行帶來的行業流動性枯竭所引發的調控政策失效問題,實則乃行業空間被無限擠壓之下市場信心喪失而長期難以修復的問題。
在行業信心長時間難以修復而又遭受爛尾樓業主“抱團停貸”事件打擊,各項行業寬松和市場刺激政策無法奏效的情況下,房企流動性與地方政府土地財政也因此陷入了雙重重壓,持續爆發的頭部民營房企暴雷與政府財政赤字的倍增相互交織,讓市場信心更加脆弱。而近期無論是龍湖商票違約傳聞,還是多家龍頭房企被調低評級或信托違約事件,無不引發了行業杯弓蛇影般的心態。在整個行業期待傳統旺季地“金九銀十”提振市場,且政策面也十分給力而出臺了不少實質性措施予以加持,乃至默許不少城市政府親自下場收購商品房以促進市場回暖的這個秋天,實際上不可否認的是,大家都在等待風來的方向。
不過遺憾的是,黃葉飄零的深秋沒有迎來眾所期待的“金九銀十“輝煌戰績,風來的方向也并非眾望所歸。在公眾投資者只能用腳投票的資本市場,在看不到市場回暖與行業復蘇之未來的不明朗情緒之下,市場信心脆弱自然也就成了投資者的本能反應。在資金本不看好而流出地產股的大背景之下,龍湖創始人吳亞軍此時辭任終于成了擊潰本已極度脆弱的市場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實,比較之下,無論是龍湖的企業基本面,還是龍湖接任創始人吳亞軍的從內部成長起來的團隊都是相當優秀的,龍湖換帥本不應該成為龍湖自身股債雙殺,乃至觸發地產股暴跌的最直接原因。但是這一慘淡局面,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地出現了。
誰讓此時的行業普遍感覺失去了方向感呢?誰讓旨在促進行業回暖和市場復蘇的不斷加力的政策都失去了預期效力呢?君不見,連勇救土地財政而踴躍拿地的國央企也減緩了拿地步伐,而地方國企出面拿地和變相輸血土地財政的應急之舉也已被財政部叫停,以及已有城市申請退出土地集中出讓試點了嘛?如果行業信心不修復、市場不回暖,一切輸血式的救市救企救行業的政策措施終有到頭的一天。
10月31日,龍湖集團發布公告稱,今日提前償還貸款51億港元,控股股東增持300萬股,這確實有利于提振市場信心,進而讓龍湖股債止跌回穩,但是這顯然解決不了房地產行業目前的問題。回歸宏觀理性和重新檢視行業狀態,以尋求行業應有的未來走向,才是房地產行業與政策面刻不容緩的命題。(財富中文網)
作者柏文喜為財富中文網專欄作家,IPG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財富中文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劉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