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5月7日,法國舉行了總統大選的第二輪投票。根據初步結果,法國“前進黨”的埃馬紐埃爾?馬克龍以65.5%擊敗了“國民陣線”的瑪麗娜?勒龐。待全部選票核對之后出來的結果,馬克龍的得票估計會略高于66%。
倘若說面對第一輪投票時的11位候選人,華人、華裔乃至中資企業尚能保持矜持的話,到了第二輪只剩下所謂的“非左非右”的馬克龍和極右翼的勒龐時,多數華人、華企的心應該都提到嗓子眼了。這其實不難理解,因為這兩個候選人在對待外國人和外國企業的主張上,可謂“南轅北轍”。7日投票結果一出,幾乎所有的華人媒體都叫好聲連片,滿屏都在為法國新總統上臺后華人、華企能趕上良機而歌唱。
本文并非給大家潑冷水。誠然,馬克龍與勒龐相比,確實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只是想在大家欣喜若狂之余,善意地提請華人、華企尚需多加謹慎,因為若仔細分析候任總統馬克龍的多個主張,里面存有相悖、不利之處,因而喜憂參半。
筆者已經親身經歷了法國的三次總統大選——薩科齊當選的2007年和奧朗德當選的2012年,筆者都是全程見證幾乎主要的競選和投票活動;這次馬克龍當選的2017年法國大選,筆者部分時間在法國,因而也經歷了部分的競選和投票活動。
與前兩次相比,今年在法華人、華裔的參政意識顯然有了不小的提高。當然,由于法國法律禁止對不同族群進行統計,因而難以獲取準確的在法華人、華裔的人口數、投票人數及投票比例等信息;但從部分競選活動現場以及投票點的觀察來看,華人、華裔參政意識日益加強這個結論是毋庸置疑的。
筆者認為隨著華人、華裔在法國人數的日益增加,估計已達到50萬人口,尤其兩大社團——一個是以青田、溫州為主的早期華人移民社團,另一個是以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后來法國留學的知識分子社團——逐步意識到雙方團結與互助的重要性。前者以其日漸積累的財富而著稱,后者以高級管理層與知識分子而逐漸為當地法國人所稱道。
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2008年北京奧運前夕巴黎傳遞火炬事件所引發的“4.19”大集會。從那以后,華人、華裔在法國的兩大社團,擯棄先前的成見,越來越緊密地聯起手來。最近一個典型的代表事件,是前不久在巴黎發生法國警察槍殺一名青田人而引發的法國華人、華裔大規模抗議示威游行活動。而繼該事件之后,法國總統大選又一次將他們聚集一堂。從參加競選活動的現場來看,不但有白發蒼蒼的長者,更有臉帶稚氣的少者。他們認為只有多加參政,才能確保自身的經濟和政治利益。
作為曾經的金融界人士并且擔任過奧朗德的經濟部長,馬克龍認為:“擁抱全球化、加大自由貿易將使法國經濟變得更有競爭力”。他在加強歐盟化、全球化以及自由貿易等方面的主張,在宏觀層面對在法國的華人、華裔和華企自然都是一個利好的消息。
另外,馬克龍在“歐盟化”的進程上,實際上走得要比傳統的法國政客更遠:他還提出了要建立歐盟的“單一數字市場”和“單一能源市場”,并在歐盟內限定煤炭最高價格。看來馬克龍已經不滿足于傳統的“一體化”戰略,而要將作為新技術的數字市場和作為支柱的能源市場也納入歐盟的一體化之中。筆者在此首次將其稱之為“歐盟數字聯盟”和“歐盟能源聯盟”。
由于“非左非右”的馬克龍與極右的勒龐,兩者的個人背景迥異,導致兩個人在經濟上的主張也是截然不同。而大家普遍認為馬克龍上臺經濟會向好的看法,會在投資者乃至民眾的心理上產生正面的效應,從理論上講會有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遷往法國進行投資,其中也包括中資企業。加之,馬克龍在公共投資方面,提出要在當選總統后的五年內,推出規模為500億歐元的公共投資項目,用于培訓、基礎建設以及對政府部門的現代化改革等。這一切,對華人、華裔和華企無疑都是利好的信號。
然而,在筆者看來,事情并非總是那么讓人樂觀。我們若細加研究,不難發現在馬克龍堂而皇之的口號和言辭之下,也不經意地掩飾了不少的“木馬”。
一則,為了保護歐盟的戰略產業,馬克龍提出要推動建立一個“在歐外來投資監管機制”,認為“要將歐盟公共采購市場留給那些至少一半的生產都位于歐洲的企業”。這兩點在筆者看來是未來將對中國企業極為不利。中國現在處于資本嚴重過剩的階段,除了非洲和拉美以及中亞能夠吸收部分的資本,尚需尋找新的投資目的地,而在亞非拉趨于飽和以及部分亞非拉國家的政局動蕩不安,也迫使中國資本在積極的尋找盡管投資收益未必那么高、但社會穩定、法律制度健全的國家。這般,歐洲和歐盟成員國就成了諸多中資企業的首選之地。
例如,前不久被歐盟提起調查的連接匈牙利和塞爾維亞首都的“匈塞鐵路”事件。該鐵路項目85%的融資將由中國企業來完成。筆者認為調查的主要起因,在于諸多中資大型工程企業在之前的幾十年,一直適應于亞非拉國家的社會和司法環境,一下子對紛繁復雜的歐盟法律體系尚缺足夠的知識和意識。當然,筆者預計歐盟的調查最終對匈塞鐵路不會產生實質性的影響,但“死罪可免、活罪難逃”,至少要被巨額罰款。
在馬克龍提議的“在歐外來投資監管機制”還沒有成立時,中國企業就已經遇到難題了。那么,一旦該機制設立,可想而知中資企業將會在歐盟境內遇到何等的艱難挑戰。
二則,對馬克龍提出“要將歐盟公共采購市場留給那些至少一半的生產都位于歐洲的企業”的主張,筆者發現極少有人注意到這一點。其實這是將對中資企業產生巨大影響的一個政策,因為現在歐盟公共采購除了少數產品之外,絕大部分都是面向全球的。歐盟公共采購市場的總金額相當驚人,如果真地實施起來,中資企業將首當其沖。在這方面,筆者建議中國政府可以提前聯手美國等西方國家,共同給馬克龍施加壓力,促使其最終放棄該提案。
三則,馬克龍還承諾“要將法國的財政赤字水平降至歐盟規定目標(GDP的3%)之下;將企業稅率從目前的33%減至25%;在未來五年內削減600億歐元的公共支出,削減12萬個政府崗位;將失業率從目前的10%降至7%”。這個似乎和中國沒有什么干系,但實際上,筆者估計一旦如此規模的削減人員計劃得以實施的話,必將引發法國社會的不安定乃至動蕩:示威、游行更會是家常便飯。而法國社會的這些變化,自然將直接波及在法國的華人、華裔以及與法國有一定業務往來的中資企業。
至于馬克龍主張的“要將法國的財政赤字水平降至歐盟規定目標(GDP的3%)之下”,似乎也沒有太多人關注這一點。在筆者看來,這一點如果馬克龍真要做到,那對法國社會和在法國的華人、華裔和中資企業的影響就更為顯著了。現有法國的機制實際上部分是倚靠財政赤字和主權債務來維持的,倘若馬克龍要當一名歐盟的“好學生”的話,只能大幅削減預算、勒緊褲腰帶了。
最后,我們來看一下馬克龍在擔任經濟部長時的四點政績——1)開放法國城際大巴業務;2)松綁周日工作限制;3)駕照改革,允許外部人員當路考考官;4)松綁法國公證員制度,使之可以自由流動。盡管這幾項政策總體來說沒有太多的施政效果,但至少松綁周日工作限制對早已習慣了沒日沒夜地工作的早期型華人、華裔來說,似乎也是一個“次佳之策”。
總的來說,馬克龍戰勝勒龐,是一件讓華人、華裔和中資企業都值得高興之事,馬克龍的部分主張對我們也是利好的。只是在此提醒,馬克龍作為法國選民投票選出來的行政長官,畢竟首先要優先考慮的是法國和法國人、法國企業的利益。而隨著中國和歐盟之間貿易沖突的愈發頻繁,法國候任總統馬克龍宣稱支持的“全球化”,和我們中國人所主張的“全球化”,其實在內涵上存有不小的分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