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式熱情和中國式感動
????今年夏天見到一位隨官方團到美國參觀訪問的中國大學生,問起他對美國的印象,他提到這里隨處可見的藍天綠樹和人們友好和善的笑容。他把這兩樣都歸結為“尊重”——人對自然的尊重和人們對彼此的尊重。
????事實上美國的環境和美國人的熱情也是大部分中國人剛到美國時最先感受到的“文化沖擊”:這里的新鮮空氣和花草不僅無限供應,而平易近人。環保不是寫在標語牌上苦口婆心的勸導或者圈在圍欄中拒人千里的理由,而是在草地上享受日光浴或跳進清澈的湖里游泳的人們不用提醒也會細心呵護的行為準則。這里的人用不著溫習文明禮貌用語或五講四美條例,互稱姓名的習俗模糊了長幼尊卑的界限,陌生人擦肩而過時的點頭致意驅走了彼此視而不見留下的冰冷。對很多中國人來說,在目前的社會發展階段中,這些或許仍然是一種奢侈,也難怪它們成了中國人來美觀感的普遍主題。
????但或許不是每個人都能意識到,基于直觀印象之上的判斷對本來就只存在于表層的“風土”來說或許還算準確,但對于層巒疊繞的深邃“人情”來說卻可能會失之千里,等多年以后看到了深處,才感嘆自己當年的結論下得太早。
????最近在微信上廣泛傳閱的一篇中文文章就是一例。華人作者記錄了朋友在美國買房的經歷:跟房主把價格砍到最低,成交后兩人去接收新房,發現美國房主不僅沒有斷電、留下了所有電器的說明書、還在桌上擺了印著中文的賀卡歡迎新主人入住,把作者和朋友感動得熱淚盈眶。
????這篇文章在本土中國人和初來美國的華人,與在美國居住多年的華人中引起的反應截然不同,前者大多是跟著作者一起涕淚交流,后者則大多撇撇嘴說,這些不過是在美國做事的“標配”,作為受者,愉悅尚算正常反應,而感動就有點反應過度了。
????事實上,“標配”正是美式熱情友好的識別特征,從剛謀面的鄰居、新來的同事到政府官員、醫院的護士、火車站售票員、學校的老師,都有一套這樣的“標配”,凡是不想被看成是不可理喻的異類的人大都會嚴格遵守。房屋交易中原房主的種種“示好”都沒有超出“標配”的范圍,就像走在前面的人為走在后面的人開門一樣自然,斷電、不留電器說明書或賀卡的情況倒是很少見。
????這種以適量的微笑、鮮花、卡片和精致的修辭構筑的行為模式,以最小的投入最大程度的讓“友善”清晰可見,面面俱到卻淺嘗輒止,好像美式快餐,能填飽肚子,卻少了些沁入心脾的滋味。對于新移民,掌握這種“標配”是迅速度過初來乍到的青澀期、讓自己被人接受的一條捷徑。但“標配”的存在也成了阻礙情誼向深處發展的理由——目標已經在表面上達到,任務已經在表面上完成,努力告一段落,表面之下閑人免進,這也是為什么很多移民生活在一個如此熱情友好的國家卻很難交到掏心掏肺的朋友。
????不過,尊重無疑是所有人對“標配”的最基本要求,如果你來自連這一點都無法滿足國度,你的期望值就會被大大拉低,隨便來份“人情簡餐”就足以讓你覺得溫暖而震撼。但最低標配滿足了之后,你就會發現,摯誠是“標配”系統中最緊缺的資源,而這也將成為你最懷念的“故鄉味”。(財富中文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