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去到中國,最感興趣的中文詞中除了“你好”,“謝謝”和“再見”之外,一定會有“關系”。“關系”這個詞的發音對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來說并不容易,這也難怪,英文詞匯以字母x打頭的加在一塊也不過二十個左右,而且大都生冷晦澀,除了有志在“小蜜蜂拼字比賽”中奪冠的學霸少年和有志在“小蜜蜂拼字比賽”把學霸逼得滿臉冒汗的考官,沒人會去仔細研讀這些詞的發音。大多數人一看到x就想當然的按z的音來念,所以會用中文說“關系”的老外,十有八九都會把這個詞讀作 “guan zi”。
????但這并不妨礙會說這個詞的“老外”在同伴面前的優越感,因為“老外”們大都覺得懂了“關系”就可以至少說自己已經開始懂得中國。在美籍華裔劇作家黃哲倫2011年的百老匯劇《中式英語》中,在中國混了多年的“老外”前輩對初來乍到的淘金者講起“關系”,臉上高深莫測的表情好像是在談論清朝皇宮里流傳出來的壯陽秘籍。舞臺上的這個橋段基本如實照搬生活。
????這一切都會讓人覺得美國文化中可能根本沒有“關系”這種怪胎,事實上有這種錯誤印象的中國人來到美國定會發現自己寸步難行。“關系”在美國社會起到的作用比其在中國的作用有過之而無不及。
????“拉關系”這個詞的英文對應詞匯“networking”經常出現在各種晚宴、年會的日程表上,在這個主辦方特別安排的固定時間段中,到場者唯一需要做的事就是端著酒杯在滿屋子的陌生人中四處逡巡,看到順眼的停下來天南海北閑聊幾句,聊得投機的換個名牌,換了名牌的承諾“保持聯絡”,承諾之后抽身告退尋找下一個目標。遵循著固定的程序、不涉及金錢交易,沒有有求于人的窘迫,這樣的交友過程聽起來似乎比到陌生人家登門送禮、跟陌生人圍坐一桌推杯換盞、最后暗示目的、立等兌現的中式“拉關系”簡單干凈得多。
????但實際操作永遠都比紙上談兵復雜,單是“networking”這個詞的構成就很說明問題了,“網”(net)加“工作”(work)這兩個詞根明明白白:在美國建立關系網不是閑來無事青梅煮酒搖扇嘮嗑,這是一種“工作”,而且是項繁重的工作。
????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中國,人們拉關系的目的其實是一樣,為的不是尋找友誼,而是尋找共同的利益。凡事涉及到利益就必然與效率有關,在最短的時間做到利益最大化就成了大多數人拉關系的準則。這也成了美式拉關系中最大的挑戰:沒有了中式明碼標價的金錢與利益等式,所有的計算和心機都必須在非功利的熱絡表面下悄悄的進行。且不說要跟陌生人找出除了天氣之外更多的共同話題本身就得耗費不少腦細胞,在簡短的交談中迅速判斷出對方的潛在價值更是需要過人的急智。花太多時間在價值低的人身上就可能錯過結識“貴人”的機會,整場都在跟一兩個人“死嗑”的絕不會是因為酒逢知己,而更可能是沒玩過networking的菜鳥或輕度社交恐懼癥患者。
????不過最難的部分其實是在曲終人散之后。一個在常青藤大學讀商學院的朋友告訴我,她的導師一次問她,你能保持經常交往的聯系人有多少?朋友很自豪的說50個左右,原本以為導師會微笑著點頭,誰知得到的是導師的嚴厲一瞥和語重心長的教誨:“應該保持在200個左右。”那是在Facebook剛剛起步,微信的爹媽尚未出生的年代。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像商學院學生一樣建立起如此龐大的關系網以實現自己有朝一日成為商業巨頭的夢想。但即使是只想找個工作混口飯吃也離不開關系網的輔佐。2006年的一項調查發現美國所有的工作機會中有一半左右是求職人通過親朋好友或熟人引薦得到的,此后更多的調查也發現大公司中級或以上職位中也有近一半是通過公司內部人員推薦填滿的。
????看了以上分析或許你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在美國關系畢竟不是權錢交易,跟中國還是有本質的不同,那是因為你還沒學會參與美國的民主。如今美國的政客競選正應了中國一句老話:有錢不一定行,但沒錢是一定不行,這就使給政客捐款成了結交權貴的捷徑。雖說個人捐款都有上限,但有的是可以繞過明文規定,捐出多到能讓候選人對你感恩戴德的數目的方法。等到政客勝選上臺,用來回報捐款人的方法更是不勝枚舉,最簡單的只要隨便通過一個內行心照不宣,外行一頭霧水的法案,就能合理合法的幫大金主賺到翻。會玩這個才算是達到了在美國拉關系的最高境界。(財富中文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