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贊助家(Patron),似乎常見的一個詞,實際在西方藝術史發展中是一個非常專業的稱謂。教會、宮廷、貴族,家族性質的商業巨賈,以及現代大型企業是藝術史上最為慷慨的幾類藝術贊助群體。過去幾百年,從教皇到路易十四,從洛克菲勒家族到英國廣告界奇才薩奇、沃爾瑪接班人愛麗絲?沃爾頓,以及瑞士銀行、德意志銀行,馬爹利等都擔當過藝術贊助家。
????不只是簡單的付出,藝術贊助也具有可觀的資本回報。從西方現代開始,藝術贊助已成為財富管理的一個重要門類。
????二戰后,美國文化風靡全球。在這個過程中,一批了不起的贊助者聯合藝術家、批評家以及藝術商為美國制造出了一大批風靡世界,在全球思想文化等各層面影響力都非常深遠的人物,比如羅斯科、波洛克、安迪.沃霍爾、達利等。這些贊助家們更多來自實業,比如老牌的古根海姆家族,洛克菲勒家族,或當代的通用電氣公司(Portland General Electric)、 康菲石油(Conoco Phillips)、 戴文能源(Devon Energy Corp.)等等,但他們極其善于與金融機構合作,利用避險基金、基金會等各種杠桿,用藝術進行避稅、長短線資產配置,讓美國成為一個藝術與資本結合得商業化、理性化程度最高的國家。
????英國與美國類似,但規模和文化不同。從1950年代開始,西方的藝術商業模式和制造明星的手段在本質上沒有太大區別。富人建造美術館,贊助藝術宣傳和學術研究,樹立起他們覺得應該是大師的藝術家們,同時自己通過機構和企業囤積大量作品,再開畫廊和拍賣行,形成一個市場和圈子,于是我們就看到了拍賣場上動輒四五千萬美金的抽象畫和若干超級富豪花天文數字搶拍的場面。
????換句話說,某種程度上,我們所謂的當代藝術史,其實都是金錢書寫出來的。
????贊助家和藝術家,尤其是通過藝術賺了大錢的這兩類人,時常背著“偽君子”的非議。究竟他們有多熱愛藝術,還是以藝術之名吸金,是個無休止的話題。查爾斯·薩奇是英國廣告業的傳奇人物,也是當代藝術界鼎鼎大名的收藏家、畫廊主、贊助家。他兼具對藝術的狂熱,對金錢的嗅覺和高超的公關營銷手腕。薩奇揮金如土地贊助具有潛力的青年藝術家,經營畫廊、機構,極盡可能地利用媒體和社會活動推廣當代藝術,一顆顆極具爭議的英國當代藝術巨星都是經他手打造出來的。他被歌頌為“英國當代藝術教父”,也被唾棄為“血淋淋的藝術奴隸主”。在他的傳記中,被問到:“你為什么要開畫廊呢?這對你來說更多是務實的意圖還是公共責任?……你相信成功和富有的人應該對我們的社會負責任嗎?”他回答說:“我喜歡炫耀我喜愛的藝術品。……富人永遠會伴隨我們左右,而我只是個患了‘藝術癮’的人?!卑驳?沃霍爾也說過“我當然愛錢。我不知道和天天追著我拍攝的雜志、電視臺相比,我們誰更愛錢。但至少我更愛藝術?!?/p>
????藝術的世界不怕狂妄的人,而怕缺少“藝術癮”大的人。贊助家們都是靠這股熱愛和執著長年累月支持信念的。直接購買作品、贊助展覽和藝術家的生活都是他們最常見的贊助方式。而一些在藝術領域存在一定理想和追求的大型企業,藝術贊助既是提升知名度,達到整合營銷目的和塑造企業文化的絕佳方式,又同時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表達形式。在過去30年,很多像美銀美林銀行、瑞士銀行或德意志銀行這樣的老牌歐美金融機構,已經建立起豐富的收藏和完善的藝術基金會制度。甚至他們會選擇一些非常前衛的藝術形式,以及邊緣文化或群體的藝術家來直接贊助,為創作者提供經費、場地和機遇等,以期讓參展的藝術家可以從主辦方取得比較直接的綜合效益,諸如近年來一些大品牌冠名的藝術獎項等活動。或者采取媒介型策略,憑借贊助企業在自身行業深厚的人脈和社會資源,不直接為藝術家提供金錢資助,但會竭力尋求足夠多的藝術贊助者前來參觀,推廣藝術,聯結藝術家和各類潛在贊助人的合作機遇。
????近幾年,隨著全球經濟格局的急劇變化,在藝術市場的革命里,中國就像個一米八的嬰兒,有巨大的肢體和沒發育的身體機能??此莆覀兊乃囆g市場很活躍,熱錢大量涌入,私人美術館遍地可見,但其實嚴重缺乏整個市場系統的專業和規范。未來這些新型的“投資機器”會越來越普遍。對贊助者的價值觀,當代意識,藝術及史學眼光要求也會越來越高。行業會細分再細分,更多的信息將觸手可及,短見的投機者會被洗刷出逐漸健康的藝術生態系統。同時,受過良好教育的觀眾將更容易接觸到藝術品,社會整體對藝術家和藝術品質量的鑒別將提到另一個層次。不同性質的藝術贊助也會最精準、高效的發揮其功能,讓金錢起到強化藝術市場最寶貴核心價值的作用,而不是都浪費在虛的形式和偽的藝術上。有人恨薩奇那種誠實的“偽君子”,因為他們霸占了藝術的光環,明目張膽地用藝術掙錢,還擺出“我太聰明了,我能怎么辦”的架勢。事實是,虛偽比狂妄可怕得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