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是父親節,世界各地有不少人向爸爸、爺爺祝賀節日。美國人很少一家三代住在一起,因此爺孫見面有時就成了家中的大事,這就難怪他們常把“孫子”掛在嘴邊,有政府高官甚至會把它與官方會晤“混為一談”。如今,這種“西方思維”已被中國人所接受,“孫子”作為顯示重要性的一個象征性詞匯在外交套話中也有了新解。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副總理兼外長錢其琛曾數度訪美,他的談判對手之一是美國國務卿克里斯托弗(Warren Christopher)。這位年近七旬的資深外交家有一次在評價中美關系時表示,六個月內他與錢副總理在不同的國際場合頻繁會晤,比他見他孫子的次數還多,這說明兩國政府均高度重視美中雙邊關系。
感覺不爽源于文化差異
????對克里斯托弗的比喻,錢副總理當時顯得并無反感,但有參加會晤的中國官員感到不爽,并在與我私下交談中表示,克里斯托弗倚老賣老,似有對錢副總理不敬之嫌,哪能把外國政府領導人與他孫子“相提并論”?
????十多年過去了,西方的一些理念逐漸為中國人所接受,在外交場合,用親人做比喻也已司空見慣。第三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上月于華盛頓舉行,國務委員戴秉國在會上談及中美雙邊關系的重要性時說,“實際上我已經是70歲的老頭了,按照道理應該回家同兒孫相聚,共享天倫之樂,那為什么還在不停地奔忙于太平洋兩岸,一次一次地同我的美國伙伴們坦誠對話、虛心交流呢?……”這番“肺腑之言”與克里斯托弗昔日的比喻有異曲同工之效,既表明了中國政府的誠意,也能為美國聽眾所接受,顯示出中國政府官員的外交辭令也在與時俱進。
相關稿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