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科技公司們如何影響世界?
昨天,《財富》(中文版)首次發布了《財富》中國科技50強榜單,或許能在這份榜單里找到一些答案。
首先,從企業性質而言,中國民營公司的創新更富有活力與動力。上榜的50家公司里,有43家為民營企業。
諸如京東集團,它是中國最大的民營企業,2023年收入為1532億美元。早在2017年京東就宣布全面向技術公司轉型,當時京東提出的云計算、人工智能、智能商品等關鍵技術方向至今依舊是當下的創新主題。迄今京東已經投入1300億元用于技術研發、持續的基礎設施投入,讓京東的供應鏈效率保持全球領先,今年二季度京東的存貨周轉天數繼續保持低于30天。
另外我們可以看到,制造業依舊是中國的底色。
榜單中,分布企業數量最多的賽道是“高端制造”領域,共有16家公司上榜。
比亞迪正是其中的代表公司。比亞迪的發展內核來自其創始人王傳福的工程師基因,在2023年的汽車市場中,比亞迪以驚人的302萬輛銷量領跑,其研發投入也高達399億元。今年上半年,比亞迪繼續以超過160萬輛的銷量展現了其在全球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強大競爭力。
在賽道分布上,排名第二的來自于“新能源及新材料”,共有10家公司上榜。在光伏等綠色新能源產業中,中國公司的力量不容忽視。有統計稱,自2014年以來,中國晶硅電池實驗室效率累計打破世界紀錄四十余次,技術創新提高了全球光伏產品的轉換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光伏行業在快速發展,但面臨的挑戰也不容忽視。原材料價格的劇烈波動給不少企業帶來了壓力,今年上半年多晶硅、硅片價格下滑超40%,電池片、組件價格下滑超15%。同時,光伏行業也面臨著ESG發展的嚴格要求。
在電信賽道中,最重要的公司是華為。這家年收入超過7000億元的公司在芯片、人工智能和自動駕駛等領域均有布局。
也正是由于華為的科技創新,遭遇了美國的封鎖:由于缺乏芯片,華為被迫出售旗下的主要智能手機品牌;富裕國家把華為排除在5G合同之外。《經濟學人》指出,美國對華為公司的打壓已演變為全面戰爭,華為雖然在美國猛烈的攻擊下受到重創,但并沒有被打倒,反而再次蓬勃發展。簡單來說,華為想依靠國內供應鏈和自身對技術的研發來突破美國對它的制裁。
人工智能賽道是今年中國科技公司的亮點。月之暗面是中國科技公司中的新星,作為一家中國本土人工智能大模型公司,它的核心產品是Kimi智能助手。今年3月,其公司宣布在大模型長上下文窗口技術上取得新的突破,Kimi智能助手已支持200萬字超長無損上下文輸入與輸出。相比于百度、阿里巴巴等傳統公司而言,月之暗面擁有更強的靈活性與更專注的創新能力。
在一些過去中國從未涉及的領域,這次榜單中亦有體現。時空道宇、東方空間兩家公司分別代表了中國公司對太空探索的渴望。
時空道宇CEO王洋不久前就對媒體表示:全球94%的地方仍然沒有網絡信號,時空道宇正在往600公里的低空軌道發射72顆衛星,部署完成后,在全球除了南北極兩點的任意位置,都可以提供衛星網絡信號的覆蓋。而東方空間作為衛星的運輸者,其首型火箭“引力一號”于今年1月首飛成功,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6.5噸,創造了全球最大固體運載火箭、中國運力最大民商運載火箭、中國首型捆綁式民商運載火箭等多項紀錄。
盡管如此,從現實而言,中國科技公司依舊走在追趕全球科技公司的道路之上。在芯片、人工智能、航空技術等諸多領域,中國公司仍然是跟隨者的角色。更多來自底層的技術與原始創新或許正是下一階段中國科技公司們需要思考的問題。(財富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