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參議院商務委員會已經起草了一份法案,計劃在未來五年對基礎研究和科學領域投資千億美元,并計劃設立白宮首席制造官,以應對日益增長的半導體芯片等需求。
該法案算是有的放矢。首先是針對美國本國的,美國已經認識到,美國制造業基礎的普遍空洞化,這不但削弱了美國的自信心,也削弱了世界對美國的信心,現在正是做出改變的關鍵時刻。如果按GDP占比來衡量,美國政府在研發方面的投資創下了45年以來的新低,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所以,該法案的推出正當其時,可謂雪中送炭,成為美國提高競爭力的重要引擎。值得一提的一種論斷是,挑戰美國創新地位的國家尚未形成明顯、絕對、真正的挑戰優勢。
其次,是針對中國的。該法案草案還將阻止中國公司在沒有獲得豁免的情況下參與“制造美國”項目。該項目由政府和企業主導,旨在增強工業競爭力,減少能源使用,加強美國國家安全。
該法案的主要內容包括:將在未來五年內對人工智能、半導體、量子計算、通信、生物技術和先進能源等前沿的關鍵技術領域的基礎研究、商業化、培訓教育等方面投入千億美元;并向指定的超過10個地區技術中心授予100億美元,以建立供應鏈危機應對計劃,解決半導體短缺等問題。該法案修訂后的版本還將創建新的由參議院確認的白宮首席制造官,負責領導新的制造業和工業創新政策。
投資將發揮出四兩撥千斤的杠桿撬動作用,而不是簡單粗放的補貼。該法案推出是為了幫助美國更好地參與全球競爭,但美國不會采用“自上而下的計劃”,即通過政府補貼來促進研究和投資。有人認為:“如果通過政府補貼的形式來獲得資金,但資金的獲得者缺乏開展實際有用的研發活動的能力,那么這最終將不利于研發和創新。”
殷鑒不遠,僅僅通過簡單地投入資金來解決技術和供應鏈進行戰略性問題,往往是“大假空”的溫床,資金大多是泥牛入海,有去無回,而戰略性問題依舊懸置。
中國需要知己知彼。在實際制造微芯片時使用的超精密光刻機、工具和軟件的五家公司當中,有三家都在美國(另外兩個在荷蘭和日本),中國基本上缺乏這個能力。一種觀點認為,中國將加大在物理、納米技術和材料科學方面的研究,這將推動下一代芯片和芯片制造設備的發展,但是,中國可能要花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達到最前沿。還需要重新審視的個別觀點,如,所謂中國在人工智能和5G領域占據優勢的觀點,可能暴露出對科技的認知欠缺,而這種欠缺極易造成誤判和政策誤導。
值得指出的是,美國已經把中國列為重要的競爭對手,這說明了中國科學技術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
各國都需要全面深入地了解技術,不能不懂裝懂,甚至自欺欺人。如平衡好經濟和國家安全之間的關系,就需要對特定技術有深入了解,而這不僅意味著要掌握最新的科技發展情況,還要從根本上了解科技創新基本面變化將如何影響這些技術的演變。
總之,美國對基礎研究和科學領域加大投資,暴露了美國在基礎研究和科學領域的一些短板及不足。未來尚存在一些不確定性,包括美國在這些領域與各國的摩擦與碰撞等。至于,美國的上述目標能否順利實現,還有很大的變數。(財富中文網)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曾在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從事科技哲學博士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