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雷格·李森是沖浪運動員和潛水員,后來導演了榮獲多項大獎的紀錄片《塑料海洋》,紀錄片揭示了海水中的塑料污染有多么驚人。盡管他經常泡在水里,但之前從未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拍片子之前,我從來沒有意識到塑料的存在。”周四李森在《財富》全球可持續發展論壇臺上接受采訪時說。“人們都看不見,因為太經常使用了。塑料是極其強大又有用的東西。”
李森指的“看不見”,是說消費者扔掉塑料的時候從沒有考慮塑料的去向,難怪在20世紀50年代,廣告稱贊塑料產品實現了一次性,也催生出了當今世界努力解決的“一次性文化”。不過,污染海洋的塑料是真正的無形。
“真的看不見。”李森說,他指的是所謂的“大太平洋垃圾帶”,洋流以巨大的漩渦質量積聚了數千噸塑料,但完全看不見。“肉眼不可見。不像(報道里經常描述的)一座有得克薩斯州大的島。實際上海水看起來很清澈。”
塑料被沖入海中后如果要到達地球上五個洋流旋渦交匯處,即所謂的環流,可能要30到40年。期間塑料會分解成越來越小的碎片,最終變成肉眼看不見的微塑料。這就是為什么大太平洋垃圾帶的海水基本上能保持清澈。
然而,看不見的微塑料會造成了更大的問題。微塑料能吸收工業廢水沉積在海里的毒素。由于微塑料極其小,很容易被魚和其他海洋生物吃下去,相當于海洋生物吸收了塑料里的毒素。到最后等我們吃魚時,也會吃下毒素。
在李森之前登臺演講的是建筑師和設計師比爾·麥克唐納,也是積極倡導循環經濟的人士,他認為推廣循環經濟是減少海洋垃圾的一種手段。然而李森認為,循環經濟本質上就是循環計劃的升級版,并不能解決問題,因為“循環經濟沒出問題……從一開始就不是用來解決塑料污染的。”
被問及解決方案時,李森表示要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都是有毒物質,如果最終會以其他形式存在,就不能使用……我們必須宣布一次性塑料制品有毒,只要宣布有毒,就能制定法規處理。”
這是個激進的提議,可能無法引起一些與會者的共鳴。但在氣候危機的背景下,想法激進一些也未嘗不可。(財富中文網)
譯者:馮豐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