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lyFans是一家總部位于英國倫敦的互聯網內容訂閱服務公司,2023年,OnlyFans的收入達到66億美元,據報道,此收入高于硅谷所有新興AI公司收入的總和。
在短短四年時間里,OnlyFans憑借一種看似簡單卻極具顛覆性的模式,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平臺崛起為年收入66億美元的行業巨頭,四年內收入增長約20倍,其成功不僅重塑了成人內容產業,還為創作者經濟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解決方案。這背后到底隱藏著什么秘訣?
OnlyFans是一家總部位于英國倫敦的互聯網內容訂閱服務公司,其業務基于訂閱的視頻點播服務和社交媒體網絡。平臺上的內容由用戶生成,并通過每月訂閱、小費和按次付費的方式盈利。創作者獲得這些費用的80%,年均收入為1,300美元。
疫情期間人氣飆升。OnlyFans的崛起歸功于疫情,由于新冠疫情導致線下娛樂行業受挫,為了謀生,許多從業者被迫轉向線上平臺,致使OnlyFans的用戶量和使用率大幅增長。僅2020年,OnlyFans收入就從3億美元暴漲632%至22億美元,2021年收入繼續翻倍增長至48億美元,兩年時間就成為全球知名的線上平臺。2023年5月,OnlyFans擁有超過300萬注冊創作者和2.2億注冊用戶。2024年年底,OnlyFans的用戶數達到3億500萬人,創作者賬戶數量也增加至412萬人,平臺數據每年都在提升一個量級。
OnlyFans充當視頻托管服務,允許內容創作者上傳視頻并吸引訂閱者。因此,它是創作者經濟的一部分。訂閱者以每月分期付款、一次性小費或按次付費的方式向創作者付款。該公司從這些費用中抽取20%。
2023年,OnlyFans的收入達到66億美元,超越眾多上市公司,同行業巨頭P站母公司Aylo的營收只有OnlyFans的一半。據報道,這個收入高于硅谷所有新興AI公司收入的總和。公司以42個人實現這樣規模的收入,除去給平臺創作者的53億美元后,公司凈收入13億美元,相當于每人就創造了3,100萬美元的收入,這可是個恐怖的人均績效,就是說,國際上最賺錢的科技公司都遠遠達不到這個水平,令人嘆為觀止,特別是,OnlyFans實際控制人Leonid Radvinsky一年分紅就高達4.7億美元。
在收入來源的區域上,OnlyFans三分之二的收入來自美國,英國和歐洲其他國家合計占比16%,其余17%來自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
獨特的省錢模式。OnlyFans不需要大筆花錢買推廣,整體開支也不多,都是自主上門的生意。
2021年4月,《時代》雜志將OnlyFans列入《時代》雜志100家最具影響力的公司名單。此外,《Fast Company》將OnlyFans評為2021年10家最具創新力的社交媒體公司之一。《金融時報》(FT)將OnlyFans評為2022年和2023年歐洲增長最快的公司之一。
突破傳統的商業模式:重構創作者經濟
傳統的內容平臺大多以廣告收入為核心,這種模式讓創作者依賴于算法推薦和流量驅動,而OnlyFans徹底顛覆了這一模式:
直擊粉絲經濟核心
OnlyFans取消了中間商環節,讓用戶直接為喜歡的內容付費。這種訂閱模式不僅提高了創作者收入的穩定性,也打破了以流量為導向的傳統規則。平臺的抽成比例僅為20%,而大部分內容平臺通常會收取50%以上甚至更多的分成。
流量的質量勝過數量
在OnlyFans上,流量不是基于廣告價值,而是基于真實的付費意愿。這種用戶定位確保了平臺上內容創作者能夠聚焦服務核心粉絲,而不是迎合算法的曝光需求。換句話說,創作者不用成為流量的奴隸,而是真正與愿意買單的粉絲建立聯系。
用戶付費心智的打造
OnlyFans強調“明碼標價”,從注冊之初就要求用戶綁定信用卡信息。無論是訂閱費、打賞還是額外收費項目,用戶都被明確告知:“這里沒有免費午餐,想看好內容,就得付錢。”這種做法與互聯網的免費文化背道而馳,但正因為如此,它成功吸引了愿意付費、具有消費能力的優質用戶。
成人內容之外:多樣化內容生態的塑造
雖然成人內容是OnlyFans的起點,但平臺的擴展遠不止于此。它正在成為一個跨領域創作者的歸宿:
明星與公眾人物的入駐
從新一代說唱天后Cardi B到澳洲歌手Iggy Azalea,明星的入駐讓平臺的內容類型更為豐富。即便是非成人內容的創作者也開始利用OnlyFans進行個人品牌的變現。運動員、歌手、甚至腳模都能在這里找到自己的市場。
高度定制的內容模式
在OnlyFans,創作者可以靈活設置自己的內容類型和收費模式。例如,提供基礎內容的低價訂閱、高端服務的額外收費,以及用戶定制內容的“一對一”服務,這種模式使創作者能夠充分發揮創造力,并滿足不同粉絲的需求。
平臺定位的提升
OnlyFans不只是成人內容的集合地,而是一個允許創作者和粉絲直接互動的橋梁。它不僅迎合了付費用戶的需求,也提升了創作者在社交網絡上的自主權和價值感。
技術與運營:極簡策略下的極高效率
OnlyFans的技術架構和運營模式展現了一種“少即是多”的哲學:
去中心化的內容分發
平臺沒有使用復雜的算法推薦系統,而是完全依賴用戶的自主選擇。這種方式不僅降低了技術成本,還避免了創作者因算法偏好而陷入流量競爭。
極簡的團隊管理
2023年,OnlyFans的員工總數僅有42人,卻支撐了66億美元的收入。通過精簡的管理架構,它最大化了運營效率,并將更多資源投入到創作者和用戶之間的直接連接中。
法務精英護航
面對全球對成人內容的監管壓力,OnlyFans依靠一支由頂尖律師和法務專家組成的團隊,為平臺的內容合規性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其CEO Keily Blair更是以法律背景聞名,這種突出法律的專業化管理有效避免了平臺陷入法律糾紛。
社會趨勢與用戶心理:孤獨經濟的“資本化”
OnlyFans的成功不僅僅依靠技術和商業模式,還深深扎根于現代社會人們的心理與文化變化:
孤獨經濟的興起
在后疫情時代,人們對在線互動的需求激增。OnlyFans通過付費訂閱和私密聊天功能,為用戶提供了一種“親密而獨特”的體驗。對于創作者而言,這不僅是經濟收入,也是情感鏈接的構建。
超社會關系的資本化
用戶付費的動機并不只是內容本身,更在于與創作者建立個人化連接的幻想。這種“超社會關系”的變現形式在OnlyFans上得到了充分體現。
去污名化的努力
OnlyFans的營銷和發展策略正在試圖逐步擺脫管制擦邊的標簽,轉向更廣泛、更主流的市場。明星的參與和多樣化內容的涌現正是其去污名化的重要步驟。
面臨的挑戰
盡管OnlyFans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它仍面臨一些挑戰:
多元化內容擴展
平臺需要在教育、藝術、技能培訓等領域拓展更多創作者,吸引新的用戶群體,并進一步削弱成人內容對品牌形象的主導性。
技術創新與AI風險
OnlyFans當前拒絕引入AI技術,但未來是否會結合生成式AI為用戶提供更個性化的內容服務,將成為影響其發展的關鍵。
競爭與監管
隨著X(推特)等平臺開放成人內容,OnlyFans將面臨更直接的競爭。此外,全球范圍內日益嚴格的內容監管要求也將繼續對其運營形成壓力。
OnlyFans的成功不僅是成人內容行業的一次變革,更是對傳統平臺經濟的一次挑戰。它證明了“少即是多”的價值:用極簡的模式撬動巨大的市場潛力;用真實的連接取代虛假的流量數字。在未來,它可能成為創作者經濟的典范,為更多領域提供一種全新的發展思路。(財富中文網)
作者王衍行為財富中文網專欄作家,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中國銀行業協會前副秘書長、財政部內部控制標準委員會咨詢專家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財富中文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杜曉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