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我們的世界。它既是賦能者,也是挑戰者,更是掘墓人。在未來的社會結構中,人與AI的關系會決定人類的個人與集體的命運。如何成為AI的主人,而不是其奴隸?這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觀念、能力與行動的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我們的世界。它既是賦能者,也是挑戰者,更是掘墓人。在未來的社會結構中,人與AI的關系會決定人類的個人與集體的命運。如何成為AI的主人,而不是其奴隸?這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觀念、能力與行動的深度融合。
技術革命的必然性與人類的適應性
自工業革命以來,技術革新帶來的“恐懼”從未消失。從英國紡織工人的盧德運動(十九世紀工業革命時,在英國有一群激進紡織業工人,為了抗議工作被機器取代,搗毀工廠的紡織機,他們被稱為“盧德主義者”(Luddites))到當下因AI崛起引發的職業危機,技術進步不斷挑戰人類的勞動模式。世界經濟論壇預測,到2025年,機器將承擔全球超過一半的工作任務,數百萬傳統崗位可能面臨淘汰。新的“盧德時刻”似乎不遠,面對AI,人類只能束手無策嗎?
隨著AI和科技快速崛起,并改變了工作環境,有越來越多的上班族,擔心工作被AI取代,不想被AI取代,其實很簡單,一些億萬科技大老認為,只要具備好奇心、渴望學習等“軟”技能,不僅不會被取代,還可使人們走上成功的快車道。
達拉斯小牛隊老板、初創科技公司發起人、億萬富翁馬克·庫班說(Mark Cuban):“盡管我無法準確預測AI將如何改變就業市場,不過,我確實知道我會集中注意力、保持敏捷、保持好奇心,并且能夠適應”。
亞馬遜CEO安迪·賈西(Andy Jassy)認為:“保持與新技能和周圍世界的聯系,和相關性對于職業生涯的繁榮至關重要,那些選擇不這樣做的人注定會‘停滯不前’。”
全球最大的生物識別系統Aadhaar創辦人南丹·尼勒卡尼(Nandan Nilekani)表示:“隨著科技和人工智能改變工作流程,人們對未來工作的焦慮日益逼近,人們應該專注于培養人工智能無法復制的軟技能。”尼勒卡尼相信軟技能將使人們走上成功的快車道,他強調指出:“‘未來是只有人類才能做到的事情(言外之意是AI不能與人類相提并論--本文作者注)’,而同理心、同情心、連結點、保持好奇心、聯系和相關性等技能,是AI無法取代的軟技能。
AI的主人需具備哪些核心能力?
成為AI的主人并非易事。它需要從技能、認知與行為多維度重新塑造自身。以下四個方面,或許能為個人找到突破方向:
軟技能:AI不可復制的“人類本質”
庫班、賈西、尼勒卡尼等行業領袖一致認為,軟技能是AI無法企及的領域。例如,同理心、批判性思維、文化適應力等,這些不僅是職業核心競爭力,更是AI永遠無法量化和替代的特質。賈西特別指出,人與AI最大的區別在于情感連接與人際互動能力。例如,在醫療領域,AI可以通過數據分析提供精準的診療建議,但醫患關系中的“關愛”與“傾聽”只能由醫生提供。同樣,銀行柜員通過與客戶的深度互動,能夠創造AI無法達成的信任感和忠誠度。
與AI協作:精準利用工具,放大人類價值
與其抗拒AI,不如學會駕馭AI。研究表明,低技能者因AI生產力提升顯著而更具競爭力,但高技能者若能分工協作,則會實現價值倍增。例如:
?讓AI處理初步任務:生成初稿、分析數據或提供方向性建議。
?人類專注復雜任務:例如問題拆解、深度分析以及戰略決策。
正如馬克·庫班所言:“AI的本質是工具,而不是威脅。”高效分配任務,才能最大化其價值。
動態學習力:隨時升級自我系統
賈西強調,技術發展讓“終身學習”成為一種生存策略而非奢侈品。未來,人們需要定期重新塑造技能(re-skilling)和升級技能(up-skilling)。根據環球顧問咨詢公司韋萊韜悅的一項研究顯示,千禧一代在職業生涯中至少要經歷三次全面技能轉型,才能適應崗位需求的變化。在這一點上,庫班的建議尤為重要:“保持好奇心與開放心態,擁抱未知,而不是害怕它。”技術進步的速度注定快過任何教育的更新速度,因此,學習能力已成為超越專業技能的核心競爭力。
構建個人品牌:成為不可替代的人才
生成式AI的興起加速了人才與產品的同質化。庫班指出,只有具備“獨特價值”的個人,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如何構建個人品牌?
?深度結合跨領域技能:例如,成為既懂技術又擅長溝通的“復合型人才”。
?不斷傳播專業價值:通過分享見解與實踐經驗,建立權威性與可信度。
應對AI沖擊的簡單方法
盡管AI的崛起不可避免,但個人可以采取積極措施應對職業淘汰的風險:
1. 提升技能,向高價值領域轉型
技術技能
學習數據分析、編程等技術領域最新操作技能,向STEM(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ematics)四類學科的首字母縮略字)相關職業發展。
軟技能
培養批判性思維、創造力、溝通能力等AI難以替代的技能。
2. 學會與AI協作
理解AI工具的能力邊界,將其作為助手而非競爭對手。例如,學習如何操作和管理AI系統,并持續保持批判思維能力,在關鍵、重點、主要問題上通過懷疑一切來去偽存真,而不是簡單地被AI牽著鼻子走,同時,對無關緊要的問題要適當寬容,例如,用形式主義的方法應付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問題。
3. 探索新興職業機會
AI的興起創造了許多新職業,例如AI訓練師、數據標注專家、AI應用顧問、人機協作設計師等。大的原則就是,始終站在“朝陽職業”的行列,并自我退出“夕陽職業”。
4. 持續學習,保持競爭力
關注行業動態,定期參加技能培訓和職業發展課程,確保自己具備最新的職場技能。就是說,在自己已經選擇的職業中,始終處于領先并難以替代的地位,而不是處在“可有可無”的邊界上,絕不當公牛身上的乳房。
人機協作的未來藍圖
庫班、賈西、尼勒卡尼的觀點為我們指明了人機協作的理想狀態:人類主導方向,AI執行具體。未來的工作模式很可能是AI輔助完成80%的流程性任務,人類則聚焦于創意、判斷和戰略。例如:
?在醫療領域,AI通過海量數據篩選最佳治療方案,醫生根據患者心理與生活狀況進行定制化調整。
?在教育行業,AI幫助分析學生學習偏好,教師則根據學生性格和目標,設計更具針對性的教學方案。
以色列歷史學家、以色列歷史學家、作家,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教授尤瓦爾·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曾預言:“未來的智人可能變得更加‘hackable’,因此,不斷審視自我、重塑自我,是保持競爭力的唯一出路。”這不僅是對技術的適應,更是對人類智慧的重塑。
以主人心態駕馭AI
AI的存在并不意味著“奴役”,相反,它可以成為人類邁向新境界的階梯。正如庫班所言:“AI不會代替你,但那些懂得使用AI的人會。”
人類需要以主人心態駕馭AI,用不可替代的軟技能、持續學習力與創新能力,開辟屬于自己的未來。AI不是人類智慧的終點,而是通往下一個巔峰的工具。唯有相信人類特有的情感、創意與適應力,我們才能在AI浪潮中成為真正的主宰者,而非隨波逐流的被動者。
在這個問題上,法國思想家、哲學家讓·雅各·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說過的兩句話值得深思、借鑒:一句話是“人的價值是由自己決定。”;另一句話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常困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人的主人,反比其他一切人更是奴隸。”這是在告誡我們:保持自信、保持質疑、保持謙卑、保持進取!(財富中文網)
作者王衍行為財富中文網專欄作家,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中國銀行業協會前副秘書長、財政部內部控制標準委員會咨詢專家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財富中文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魏雨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