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9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圍繞2025年經濟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提法。這些表述不僅是對當前經濟形勢的準確判斷,也是對中國式現代化藍圖的深度展開。
2024年12月9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圍繞2025年經濟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提法。這些表述不僅是對當前經濟形勢的準確判斷,也是對中國式現代化藍圖的深度展開。
新時代的經濟政策基調:穩中求進的內涵擴展
“穩中求進”這一熟悉的政策表述再度成為核心。會議不僅重申其重要性,還引入了“守正創新”“系統集成”“協同配合”等新表達,這為理解“穩”與“進”提供了更豐富的語境:
“穩”中有“守”:面對復雜外部環境的底線思維
國際經濟格局正處于深刻調整之中:全球經濟低迷、地緣政治緊張和關鍵領域的技術脫鉤,對中國經濟提出了新挑戰。通過“穩住樓市股市、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會議強化了底線思維,表明高層將用超常規調控措施應對可能的金融和系統性風險,確保社會和經濟基礎穩定。
“進”中見“新”:推動經濟長期動力轉型
與以往強調基礎設施投資不同,本次會議更重視新質生產力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體現了對創新驅動的堅定信念。特別是通過“先立后破”的原則,強調在產業變革中確保供需兩端協調,避免大規模改革對就業、資本和市場秩序帶來的負面沖擊。
五大新提法:政策背后的戰略邏輯
會議提出的政策關鍵詞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嵌入中國經濟轉型與全球戰略環境的深層邏輯之中。
擴大內需:從消費支撐到投資拉動的全面提振
消費與投資兩輪驅動的內需戰略,是經濟內循環的重要引擎。以往強調提振消費,本次會議則進一步關注提高投資效益。具體來看,這可能包括以下方向:
產業端: 新能源、綠色建筑及智能制造等領域的高效投資,將提升供給側質量并為消費注入長期信心。
需求端: 通過社保改革、教育和醫療資源均等化,增強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刺激消費升級。
新質生產力:創新生態系統的再構建
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從傳統技術進步拓展到生產關系的全面重塑。
技術層面: 加強對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和生物技術等前沿領域的研發支持,建立更加高效的國家實驗室體系。
體制層面: 推動科技資源分配的市場化改革,提高高校和科研院所與企業協同創新的效率。
現代化產業體系:以供需匹配促成生態優化
現代化產業體系不僅關注行業層面的產業升級,還強調全鏈條的互聯互通。例如,如何從單一的清潔能源研發過渡到綜合能源利用體系的搭建,以及如何通過工業互聯網提升傳統制造業的敏捷性和競爭力,都是未來的改革重點。
高水平對外開放:從被動應對到主動塑造
面對全球化逆流,會議釋放出“穩外貿、穩外資”的積極信號,但更關鍵的是塑造新的對外合作規則。從RCEP等區域協定到雙邊談判中的技術標準,中國需要以高水平開放鞏固其國際經濟地位,同時確保在核心領域的自主可控。
風險防范:從應急治理到長效機制
中國已進入一個復雜風險多發的周期,包括金融市場波動、房地產壓力和國際制裁風險。與以往的危機應對不同,本次會議強調構建長效風險管理體系:
推進地方政府債務信息透明化,減少隱性債務積累。
強化資本市場的規則約束,打擊違法違規行為以增強投資者信心。
對內改革與全球治理:多維度的協同推進
本次會議特別注重內外經濟政策的協同,通過政策工具的綜合運用應對多重挑戰:
改革層面:從頂層設計到政策落地
會議提出“加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意味著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需要更加精準。預計未來在以下領域會有重大舉措:
地方財政: 通過中央和地方財政分權重塑,提高財政資源的使用效率。
市場化改革: 推動國有企業與民營經濟在公平環境下競合發展,特別是在關鍵技術領域實現協作創新。
全球層面:從規則接受者到規范制定者
在國際經濟秩序加速重構的背景下,中國需要提升其在國際金融、貿易和技術規則中的主導權。這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是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部分。例如,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和建立數字貿易新規則等,都將在全球治理中發揮關鍵作用。
邁向“十五五”的新戰略布局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的開局節點。這一關鍵年份,不僅承載著經濟發展質量提升的期待,也成為檢驗中國在復雜環境下政策靈活性與戰略執行力的重要窗口。
從中央政治局會議的新提法中可以看出,未來中國經濟工作的目標不再僅是追求數量增長,而是力圖通過創新驅動、內需擴大和結構優化實現真正的高質量發展。這不僅需要政策設計的精準性,更考驗各級政府與市場主體的執行力和協同配合能力。
在不確定性成為常態的時代,只有通過系統性改革和精準的政策實施,才能確保經濟航船穩健前行,為中國式現代化開創新局面。(財富中文網)
作者王衍行為財富中文網專欄作家,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中國銀行業協會前副秘書長、財政部內部控制標準委員會咨詢專家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財富中文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杜曉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