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出席國會參議院銀行業委員會的貨幣政策聽證會稱,近期讀數表明通脹正取得進一步的進展,但需要“更多良好的數據”。同時強調,過晚或過少地減少政策限制都可能會過度地削弱經濟活動和就業。
今天(當地時間7月9日),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出席國會參議院銀行業委員會的貨幣政策聽證會,針對經濟情勢與貨幣政策發表看法。若僅憑表面來看,鮑威爾在國會聽證會上的發言平鋪直敘、甚至毫無新意,但在業內人士的視野中,鮑威爾其實在釋放一些新的信號:
美聯儲整治通脹的信心源自客觀。鮑威爾強調:“更多良好的數據將增強我們對通脹的信心。”鮑威爾指出:“在美聯儲獲得更大信心之前,政策利率下調是不合適的。”鮑威爾認為:“第一季度的數據沒有支持對通脹路徑的更大信心,而這正是美聯儲降息所需要的。”鮑威爾說:“我們繼續一次又一次地做出決定。”鮑威爾判斷:“已經朝著2%的通脹目標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最近的月度數據顯示進一步取得了溫和的進展。”鮑威爾認為:“通脹仍高于2%的目標。”也就是說,鮑威爾對美聯儲何時降息以及降息多少,仍然懸而未決。
通膨居高原來是美聯儲的當務之急、甚至構成唯一的風險,當前的重大轉折在于,通膨居高并不是美聯儲的面對的唯一風險。鮑威爾強調:“更多良好的數據將能增強美聯儲認為通膨正持續走向2%目標的信心,而最近公布的數據顯示通膨方面稍稍有進一步的進展”。他還表示:“鑒于過去兩年在降低通脹和冷卻勞動力市場方面取得的進展,通脹上升并不是我們面臨的唯一風險,美聯儲對最近就業市場明顯降溫也相當關切。”鮑威爾強調指出:“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是以促進最大就業及穩定物價這兩項使命為指導原則。”數據顯示,以美聯儲偏愛的個人消費支出價格指數來判斷,通脹率在5月份為2.6%,而在2022年6月達到7%以上的峰值。鮑威爾本次發言恰逢美聯儲上次提高基準利率一周年紀念日即將到來之際。美聯儲隔夜借款利率目前處于5.25%~5.5%的區間,為23年以來的最高水平,也是通脹達到1980年代初以來最高水平后,11次連續加息的結果。上周,美國勞工統計局(BLS)宣布,5月份非農就業人數增幅從27.2萬下調至21.8萬。此外,6 月份失失業率從4%小幅上升至4.1%,為 2021 年 11 月以來的最高水平,而以平均時薪變化衡量的年工資通脹率從4.1%降至3.9%。最近幾周新申請失業救濟金的人數呈上升趨勢。美聯儲正在密切關注美國長期強勁的就業市場,此前該市場已顯示出降溫的跡象。
美聯儲當前面臨的兩大難題。鮑威爾在整個聽證會上表示:“美聯儲充分意識到它正在應對兩大風險:一是通脹回升是因為央行過早降息;二是勞動力市場大幅疲軟,由于美聯儲等了太久才降息。”這兩種風險都會對美國人和整個美國經濟造成后果。國會要求美聯儲既穩定物價又最大化就業,并根據當時的經濟環境平衡對任一目標的關注。幾年來,美聯儲更多地關注其雙重任務的通脹方面,但這種情況最近發生了變化。鮑威爾說:“如果我們看到勞動力市場出乎意料地疲軟,也就是說,這比我們意外看到的實質性表現要多,那么我們也可以對此做出回應,因為我們有雙重任務,我們現在看到這兩個任務比一年前更加平衡。”現實的情況是,美國的經濟引擎——消費者支出——已經開始出現一些裂痕。在過去的幾個月里,美國零售商的銷售一直弱于預期,零售商已經向各個收入階層的購物者敲響了警鐘,他們紛紛尋找更便宜的替代品。最近對美國服務業企業的調查顯示,今年夏天到目前為止,消費者需求不溫不火,與去年美國人揮霍無度形成鮮明對比。這表明,最近的一系列經濟數據有助于為美聯儲開始降低借貸成本提供決策論據。
前怕狼、后怕虎。鮑威爾在證詞中重申:“美聯儲將繼續在每次會議上做出決定。美聯儲的官員們了解,如果降低政策約束力太早或太快,可能使通膨下降的進展陷入停頓,甚至逆轉,在此同時,鑒于過去兩年來在降低通膨及勞動市場降溫方面所獲得的進展,顯示通膨居高并不是我們面對的唯一風險。如果降低政策約束力太晚,或太小,可能不當地削弱經濟活動及就業。在考慮調整利率目標區間時,委員會將繼續審慎評估陸續公布的經濟數據,對經濟展望的影響,風險平衡,以及貨幣政策的適當路徑。”對于美聯儲未來政策動向,鮑威爾表示:“預計下一次會議將不會加息。隨著通脹降溫,將會在合適的時機降息。”我認為,鮑威爾當天發言強調了高利率是把“雙刃劍”,以及美國勞動力市場“明顯降溫”。我預計,美聯儲有可能會在9月貨幣政策例會上宣布降息。
鮑威爾強調稱:“美聯儲的操作獨立性需要從更長遠的角度來追求目標。”鮑威爾在聽證會上重申了美聯儲的獨立性,強調貨幣政策決策不受政治因素干擾。這一點在當前政治環境下尤為重要,因為美聯儲的政策決策可能受到不同政治派別的關注和評論。特別是在美國大選臨近時,貨幣政策的政治敏感性增加,美聯儲需要在維護獨立性和履行其穩定經濟的使命之間尋找平衡。
總之,鮑威爾可能在步步為營、穩扎穩打,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是,鮑威爾執政的美聯儲可能是世界上日子最好過的央行。(財富中文網)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財富中文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杜曉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