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時代的就業市場、群體心態與“紫領”群體
智能制造業之所以成為畢業生求職的新寵兒,其原因主要來自于當前就業市場的壓力以及智能制造行業的快速發展。
23歲的“00后”女生李琪畢業于井岡山大學,大學畢業后的首份工作,并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跑進辦公樓,而是選擇進入了聯想的天津工廠,在生產線的最前端深耕產線。在田野調查的時候我們詢問李琪,為什么一畢業就選擇制造行業?小姑娘也很實在,表示剛畢業的時候其實也挺迷茫,大家都找到工作,不知道自己應該找個什么樣的工作,“我就想也不應該思維固化”,就選擇進了制造業的工廠,從任職之初的小白,飛速成長為現在的生產組長,帶領著一整個團隊在制造行業里銳意拓展,自己也在向全能型人才發展。
李琪是我們在調查智能制造時代下新就業群體的一個縮影。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的定義,智能制造指的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貫穿于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制造活動的各個環節,具有自感知、自學習、自決策、自執行、自適應等功能的新型生產方式”。在當前總體就業形勢更為嚴峻的背景下,智能制造正在成為畢業生求職的新寵兒。根據招聘求職平臺的大數據顯示,2023年智能制造在就業市場上的熱度持續上升。一方面,既往被求職者所青睞的傳統行業正在失去吸引力,如互聯網與房地產行業所收到的簡歷占全部簡歷的比重下降,分別從2021屆的28.92%與12.86%下降為2023屆的19.39%與7.85%。另一方面,制造業收獲了更多關注,其簡歷占比從2021屆的4.47%上升為2023屆的9.14%。具體來說,智能制造、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AI大模型收獲了更多2023屆應屆畢業生的簡歷投遞,同比分別增長303.12%、297.27%、235.25%。
智能制造業之所以成為畢業生求職的新寵兒,其原因主要來自于當前就業市場的壓力以及智能制造行業的快速發展。
一方面,就業市場的壓力,使得智能制造成為畢業生的“就業稻草”。伴隨著國際經濟形勢的下滑,畢業生就業壓力增加,選擇到企業應聘與自主創業的意愿顯著下降。“進入體制內”,找一份“有編制”的工作成為畢業生更加穩妥且體面的選擇;而“進入體制內”并非易事。以國家公務員考試為例,2024年國考通過資格審查的報名人數303.3萬人,平均錄取比例77:1;其難度大大高于2020年國考通過資格審查的報名人數143.7萬人,平均錄取比例60:1。在近年來“考編熱”的同時,“考研熱”“考證熱”“慢就業”等也成為畢業生緩解就業壓力的重要途徑。但就業作為個人生命歷程中必須面對的挑戰,在盡可能減少“不確定性因素”的情況下,進入那些發展前景、個人待遇皆具有一定吸引力的智能制造產業,成為畢業生重要的求職選擇。
另一方面,智能制造產業發展向好,釋放出更多的就業機會和人才需求。制造業長期以來面臨著產能過剩的問題,而智能制造的崛起為制造業的升級和轉型開辟了新的道路。工信部聯合八部門聯合發布的《“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智能制造是制造強國建設的主攻方向,其發展程度直接關乎我國制造業質量水平。發展智能制造對于鞏固實體經濟根基、建成現代產業體系、實現新型工業化具有重要作用。”智能制造業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更多新的就業機會。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3年智能制造領域招聘職位數同比增幅均在50%以上,其中新能源行業同比增速97.6%。熱招職位中排名前三的分別是機械工程師、算法工程師和電氣工程師;深圳、北京和上海則是智能制造領域中高端人才的聚集地。從工作待遇來看,智能制造行業也能夠為青年求職者提供一份高于平均水平的工資。2022年智能制造行業招聘平均年薪為31.14 萬元,比2022年整體秋招應屆生招聘平均年薪13.97萬元高出一倍以上。智能制造行業內人才需求量最大的崗位是算法工程師,招聘平均年薪為34.11萬元。
與從同時,智能制造行業成為就業市場的“新寵兒”也與“00后”青年群體的群體心態密不可分。首先,“00后”青年求職者對新事物的接納能力更強。他們的成長歷程與中國式現代化的高速發展相重疊,這使得他們一方面更容易適應外部環境的快速變遷,更開放的接納新產業與新職業;另一方面則較少受到刻板印象(如傳統印象中對于“產業工人”“進廠打工”的想象)的束縛,更愿意投身于新的行業。
其次,“00后”青年求職者更重視工作過程中的主觀體驗。“00后”青年在成長過程中收獲了更多來自家人的關注,繼而形成了更強的自我意識;其中那些出生并成長于“421”家庭結構的“00后”更是如此。這使得他們從求職到工作都更加注重在工作過程的主觀體驗,近年來成為網友笑談的“‘00’后整頓職場”便是一個典型的體現。有別于傳統產業工人高強度、粗放式的工作過程,智能制造領域更強調優雅的工作環境與精細的人性關懷,因此更符合“00后”青年求職者的求職傾向。
再次,“00后”青年求職者的教育經歷與學習能力也為自身的職業發展提供了更大空間。他們在成長中獲得了更好的家庭教育,這源于其“70后”與“80后”的父母大多接受過一定教育,且在子女培養中更加重視教育;同時,“00后”也享受了更好的學校教育,包括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更好的教育經歷及學習能力符合智能制造領域的職業需要,“00后”青年求職者通過投入智力與經驗,可以更好地研發、應用智能制造技術,設計、開發和部署智能制造裝備與生產線,提供智能制造相關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
在這一過程中,以“紫領”為代表的新就業群體有效回應了智能制造產業的人才需求。所謂“紫領”(Purple Collar),是指那些兼具“動手+動腦”能力,通曉人工智能、數字互聯網等技術,擁有創新管理、實踐操作與綜合協調等能力,橫跨不同領域、職業,幾乎存在于各個行業且預示著未來主流工作形式的新職業群體。在我們前期的調查中就曾發現,“紫領”群體正在成為推動穩就業的新出口,并有成為未來主流職業群體的趨勢。
在智能制造時代,“紫領”群體與智能制造產業在人與技術結合,產業鏈協作,多學科背景等方面具有天然的契合性。
其一,人與技術有機結合。智能制造強調構建“由智能機器和人類專家共同組成的人機一體化智能系統”,制造過程中通過人與智能機器的合作共事,利用智能活動開展分析、推理、判斷、構思和決策等,去擴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人類專家在制造過程中的腦力勞動。“紫領”群體因其兼具“動手+動腦”能力,在人與技術有機結合的過程中更善于把握二者動態與柔性的邊界。
其二,產業鏈的互動協作。智能制造的產業鏈貫穿于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智能制造活動的各個環節,如智能裝備(工業機器人、數控機床、服務機器人等),終端通信及設備(機器視覺、傳感器等)、工業軟件、3D打印等。“紫領”群體則兼具了技術知識儲備與管理協調能力,通曉產業鏈中各個環節的運作邏輯,因此有能力將上述環節有機結合形成自動化系統集成及生產線集成等。
其三,多學科的交叉背景。智能制造領域所需要的人才專業背景比較多元,如: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工商管理,電氣工程及自動化,自動化,計算機科學技術,電子信息工程、會計學等。“紫領”群體則恰是智能制造所急需的跨領域復合型人才,可以幫助智能制造實現智能制造產業的全過程智能化,尤其是企業生產體制的智能化與經營管理的智能化。
總的來說,智能制造為青年群體就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而青年群體中的新“紫領”群體則能夠成為智能制造升級、實現新型工業化的重要力量。未來,有必要通過職業教育體制改革、企業人才制度改革、企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例如創建定制化人才的培養基地,以提升年輕人才的實踐技能和數字化創新能力,賦能制造業升級下的數字化創新人才),以培養、鼓勵更多懂技術、會管理、能創新的“紫領”群體進入智能制造行業。(財富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