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銷售進入年末沖量階段。為完成全年銷量目標,部分汽車品牌開啟“以價換量”模式,推出購車補貼、限時優惠等活動,有車企降價幅度甚至超19萬元。
先贏不算贏,車市正在迎來真正的淘汰賽。
臨近元旦春節,相比于樓市的年末慘淡,部分開發商在ICU里嗷嗷待哺,車市卻迎來了每年的促銷大慶??紤]到不少車企2023年初立下的目標很遠大,但完成情況極不理想,它們都需要在年底沖刺銷量,或是給2024年尋求開門紅。
回顧2023年的車市,可以小結為整體銷量低迷,兩極分化嚴重,電車占比達成跨越三成的里程碑,消費者“買漲不買跌”效應嚴重。未來兩年,新能源車行業將進入到最為殘酷的淘汰賽,如今不少耳熟能詳的汽車品牌大概率將成為歷史。
雖然我國家用汽車銷量早已跨越每年2500萬輛的里程碑,雄踞全球第一。但在燃油車時代,主要是合資品牌吃肉,自主品牌喝湯的格局,這一局面一直延續到2020年左右。當新能源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一線城市加速普及,合資品牌的苦日子到來,考慮到市場蛋糕仍大,過去還是“溫水煮青蛙”,但到今年本田、豐田兩大日系品牌也開啟裁員,韓系品牌幾乎退出中國市場,傳統車企宣告正式“變天”。
過去,比亞迪被戲稱為跑滴滴的品牌,但在近兩年新能源車普及浪潮下,比亞迪已成為最大贏家,去年銷量突破200萬輛,今年或將達到300萬輛。僅從銷量上來看,已經超越廣汽集團,接近上汽集團的八成左右,考慮到新能源車占比最高有望達到五成的滲透率,只要比亞迪自己不犯錯,基本上已經拿到了出線權。五年內沖擊500萬輛的目標也并非不可能,資本市場也對此提前做出了反應。
反觀造車新勢力,尤其是最具代表性的蔚來、小鵬、理想,則是分化極大。理想提前完成了全年目標,而小鵬和蔚來還在為生存苦苦掙扎。蔚來剛發布的2023 Q3財報毫無驚喜,即使單季銷量首次突破5萬輛,但全年依舊未達到20萬輛,距離50萬輛的及格線更是差了一段距離。相比2020年到2021年的風光時刻,蔚來當下的窘境恰恰說明了何為“先贏不算贏”。
值得一提的是,在燃油車時代橫空出世的國產品牌長城,顯然也在電動車時代轉型艱難,而且非國資背景下,與比亞迪短兵相接,很有可能會被越落越遠。假若其不能在新車上有所作為,未來大概率只能死守燃油車市場。
有意思的是,就在年末車企紛紛降價促銷時,特斯拉卻反其道而行之,打起了漲價牌。考慮到特斯拉上海工廠當下年產能在100萬輛左右,其中還有很大一部分供出口,加上特斯拉剛量產的網紅皮卡也極為吸睛,不排除明年進口到中國市場發售,因此特斯拉的產能制約和品牌調性之下,不降反漲也就不奇怪了。
此前不少分析師將電動汽車形象地稱為“帶四個輪子的手機”。正如國內手機市場在2017年前后的終極淘汰賽,一大批品牌或主動或被動地退出了市場,最后只留下3到4名主要玩家。筆者相信未來兩年的車市也是類似,以電動車為主業的品牌,很可能下降到5個以內。其余玩家只能以燃油車的基本盤為主,比如日系品牌,最大的變量則來自華為的變相造車。
華為手機曾經統治了國內手機市場,賽道換到汽車之后,雖然換了玩法,但是在消費電子產品上已經成熟的打法,也極為適用。加上小米汽車也會在2024年上半年正式亮相,下半年推向市場,對現在還掙扎于生死線的車企來說,時間真的不多了。
展望2025年,一家獨立車企要活下去,年銷量至少在50萬輛以上。假若要活得好,恐怕要超過200萬輛,也就是接近10%的市占率??紤]到已經有上汽、廣汽、一汽,這三大集團,加上比亞迪和特斯拉,剩下百萬銷量的車企大概率不超過3家。造車新勢力中“蔚小理”應該是三僅存一。(財富中文網)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財富中文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徐曉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