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與民營企業的長遠發展,需要全面立體且務實接地氣的頂層設計。而民營經濟發展局的設立,正是將重視民營經濟提上了新的高度的又一常設性、制度性安排。而民企之活力,不能只盯著民企本身,更要從宏觀維度加強營商環境的建設,以透明規范的高效市場為民企提供一個群雄逐鹿、各顯身手的公平擂臺。
在9月4日的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叢亮宣布,中央編辦正式批復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內部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局,“作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專門機構,加強相關領域政策統籌協調,推動各項重大舉措早落地、早見效”。平地起驚雷,在當前復雜嚴峻的宏觀經濟環境下,這一常設機構的設立,劍指何方,意欲何為?民營經濟提振之路,路在何方?
民營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營經濟既是國民經濟中最具創新效率與發展活力的力量,又承擔著穩定就業、實現居民財富增值等社會功能。據國家統計局、國稅總局、工信部等部門權威數據,民營企業連年稅收貢獻超過50%,吸納城鎮勞動就業超過80%,貢獻技術創新成果超過70%,在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里的占比達到95%左右。無論是引領中國電子通信產業生態的科技中軍華為,或是重塑中國新能源汽車競爭優勢的比亞迪,還是在產品設計迭代上跑出中國速度的義烏小商品企業,都是民營企業的典型代表,它們隨著我國改革開放、走向世界而不斷壯大,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一個縮影。
但不可否認,民營經濟與民營企業在近年由于疫情傳播、全球經濟下行等多重因素下,遭遇了一定挫折與困難。當前民營經濟與民營企業處于什么狀態?據Wind數據,自2022年年初以來,無論是利潤端的民營企業的利潤總額,還是投資端的民營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都有同樣的下行走勢。2023年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8%,國有部門投資增速為8.1%,而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0.2%。同時,由于外需疲軟,民營企業出口金額同比漲幅也在收窄。
市場不景氣,營收與利潤不足,加劇了民營企業現金流的緊張,而現金流的緊張又進一步影響了民營企業家的信心,從而導致民營企業開啟了“節衣縮食”、“過緊日子”的過冬模式,不敢貿然增加資本開支與長期貸款,從而陷入了反饋循環。
民營經濟與民營企業的元氣恢復,根本是要先讓民營企業家的信心恢復。正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提出“不再區分國企民企”的觀點,國企、民企本沒有“親疏之分”、“高低之辨”,而應是“兄弟情深”,要樹立“英雄不問出處”、“摒棄所有制歧視”的企業評價觀念。“疾風知勁草”、“烈火煉真金”,在當前環境下還能保持發展韌性、為社會持續創造價值與財富的企業就是好企業。以往,民企很長時間面臨著風險與收益不對等的困境,民企往往跑在開拓新商業模式的前沿,但前沿也往往是法律尚未明晰、監管尚未定型的無人區,民企商業創新面臨著不確定的政策風險,面臨著國企下場后的競爭弱勢,還面臨著更高的融資與信用成本。要剝離民營企業家隱形的束縛,放開民營經濟創新的手腳,為我國經濟注入創新活力。確定性環境方能帶來恒心與信心,要讓春風吹到民營經濟一線,將溫暖送到民營企業家心底。
民營經濟與民營企業的長遠發展,需要全面立體且務實接地氣的頂層設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2023年7月14日發布了《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從持續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加大對民營經濟政策支持力度、強化民營經濟發展法治保障、著力推動民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促進民營經濟人士健康成長、持續營造關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社會氛圍等方面做出了系統闡述,并且提出17條具體舉措。其后,國家發改委、國稅總局、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央行等部委也密集出臺了系列配套政策,均字字千鈞、拳拳到肉。而民營經濟發展局的設立,正是將重視民營經濟提上了新的高度的又一常設性、制度性安排。
對民營經濟與民營企業的真正呵護,要掌握好政府與市場的邊界,既要有“溫度感”,又要有“克制性”。不能讓關心和支持,變為了企業的壓力與負擔;不能讓初衷的溫暖,變成了形式主義下表格材料的冰冷。民企之活力,不能只盯著民企本身,更要從宏觀維度加強營商環境的建設,以透明規范的高效市場為民企提供一個群雄逐鹿、各顯身手的公平擂臺。政府應當好“店小二”、“守夜人”。
民營經濟與民營企業集中了很大一部分的優質資產,也集聚了一大批具有冒險精神和前瞻能力的企業家,是我國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的重要生力軍,也是推動當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沖鋒兵。民營經濟發展局的設立,是一個很好的信號,是起點而非終點,是時候從理念、制度到行動,重新認識和看待民營經濟了。(財富中文網)
作者周康林為財富中文網專欄作家,就讀于清華大學經濟學研究所,曾任清華大學學生科協、創協副主席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財富中文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劉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