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已上市公司,其股價和/或經營業績的糟糕表現,不僅會影響自身的發展、股東的利益,也會對同行、后來者造成非常大的負面影響:監管對這類企業的態度,投資人對這類企業的判斷,人才對這類企業的興趣,輿論對這類企業的關注度等等。資本市場的建設,不是一時一刻,也不是一人一企,需要我們所有人持之以恒,久久為功。信心來自于我們每一個微觀主體,來源于我們對資本市場的尊重和敬畏。
今天講兩個與資本市場有關的小故事。
前段時間,和一位創業者朋友聊天。他們面向金融機構等客戶做職業培訓,大家都戴口罩后,在線培訓需求大增,他們也從2020年開始連續盈利。
他們創業也有好幾年了,也曾引入過VC/PE,我們就聊到了未來的資本市場規劃。他說在二級市場上他們屬于企業服務,而且是人力資源方向的,港股市場會將其與內地某人力資源SaaS龍頭企業對標。
這家龍頭企業上市時僅發行了1%多一點點的股份,是今年港股市場發行規模倒數第二的“丐版”IPO。據公開資料,這家企業2021年4月F輪融資時估值近19億美元(約146億港元),截至2023年8月25日的最新市值為48億港元,與上市首日的最高價相比,已經跌去了78%。
這樣的表現,讓我的這位朋友,以及他們的股東,對短期內的IPO前景欲言又止。
另外一個故事的主角是已在A股科創板上市的某原獨角獸、AI“國家隊”。其2023年上半年收入僅為1.6億元,同比下滑58%,而去年上半年上海等長三角地區大部分時間都在休息,這讓其今年上半年的業績同比大幅下滑更加刺眼。
雖然企業給出的解釋看上去還比較合理:受限于2022年公司新增訂單數量未達預期造成訂單儲備不足。
但是,這家企業去年5月末才IPO,去年上半年還實現收入3.9億元,同比下滑14%;當年全年收入就只有5.3億元,同比下滑51%;倒算去年下半年僅實現收入1.4億元,同比下滑78%。在此基礎上,今年上半年其營收繼續下滑58%。
翻閱該企業上市時審核問詢反饋材料,其在第一輪問詢、第二輪問詢、審核中心意見、注冊等環節均被問到了持續虧損、經營可持續性等問題。第二輪問詢回復材料中披露公司2021-2025年經營預測情況。
現在來看,2021年勉強達標,實際為10.8億元;2022年上市后就直接“死給你看”了。
這家企業最新的市值為152億元,上市前最后一輪融資估值為136億元,考慮IPO稀釋后的估值正好為152億元。在2023年5月末解禁后,期間最高市值為240億元,平均股價對應市值為216億元,期間出售股票的股東應該還是有盈利的。所以,對于其股東來說,雖說不一定都滿意,但總歸有交代了。
但是,這家企業經營數據上的糟糕表現,恰恰是對之前AI面臨的各種質疑的最好注解,給了質疑者最好的“彈藥”,畢竟從監管角度來看,AI公司核心競爭力、持續經營能力一直是關注重點。這會讓在審的、擬申報的AI公司瑟瑟發抖——不知道當時“并駕齊驅”的另外一家獨角獸IPO進展如何了。
不僅影響到了別人,就連自己也被繞進去了——這家企業最近正在做再融資,已有的兩輪問詢均重點關注到了“持續經營能力”問題。
從投資角度來看,亦是如此。之前很多人反對投資AI,就是擔憂其落地能力、技術和產品商業化前景。不知道孱弱的投資者信心,這次心理陰影面積又有多大了。
這兩個小故事中,我都沒有直接寫出所涉企業的名字、股票代碼等——雖然圈內人一看就知道——因為我并不是想針對這些企業,它們的部分友商表現也不好。如果有針對性,更多的是這種類型的企業。
回到這兩個小故事中來,部分已上市公司,其股價和/或經營業績的糟糕表現,不僅會影響自身的發展、股東的利益,也會對同行、后來者造成非常大的負面影響:監管對這類企業的態度,投資人對這類企業的判斷,人才對這類企業的興趣,輿論對這類企業的關注度等等。
我有時候開玩笑說,一個新興賽道,第一個、第二個上市的“帶頭大哥”很重要,它們的表現甚至會影響整個賽道的發展前景,責任重大、意義非凡。
資本市場的建設,不是一時一刻,也不是一人一企,需要我們所有人持之以恒,久久為功。信心來自于我們每一個微觀主體,來源于我們對資本市場的尊重和敬畏,不要整天想著收割誰,不要總想著反正老子已經上岸了,管他洪水滔天。(財富中文網)
作者張曙東為財富中文網專欄作家,風險投資人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財富中文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劉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