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晚間,小米集團在港交所公告,于9月5日回購450萬股,回購價格為10.84港元-10.9港元,共耗資約4890萬港元。iFinD數據顯示,近一個月,小米集團已耗資4.44億港元累計回購8次,而小米股價未見止跌跡象,股價接近年內10.3港元的低點,總市值2716億港元。年初至今,小米股價跌幅超過40%,下跌幅度遠遠超過同期恒生科技指數,也是市值超過2700億港元港股上市公司中跌幅最大的。
近期,小米集團港股的最新股價跌破11港元,距離今年5月創下的10.3港元低點僅一步之遙。假若跌破前期低點,接下來就是10港元保衛戰。這對于小米投資者來說,一年半的時間,又開啟一個輪回。
2020年春天,小米港股從10港元起步,2021年1月最高漲至35.9港元,成為股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接下來“華為紅利”消退,小米股價進入漫漫熊途。其中,跌破24港元的位置是很致命的。即便在此期間小米集團曾多次回購,但如今還是又跌回到了10港元的原點。
小米股價的V字型走勢,有手機行業大環境的影響,也有小米自身的因素。在高端手機市場屢戰屢敗,雷軍有做高端的雄心,卻沒有系統性的打法。這使得“華為紅利”消退之后,小米股價又現出了原形。
拋開行業因素和自身原因,這個問題其實還有一個很有趣的角度。同樣是主打高性價比,股價跌幅也曾很慘重,但是拼多多今年能夠絕地逢生,股價漲了三倍,從4月份的23美元漲至72美元,而小米的股價卻從10.3港元又跌回到10.8港元,幾乎沒有像樣的漲幅。
同樣是主打高性價比的上市企業,投資者也是以國際投資者為主,為何資本對拼多多和小米集團的態度涇渭分明呢?
答案或許是,拼多多在電商行業只有一個,而小米集團在3C行業里面有很多個。因此,小米的高性價比,與拼多多的高性價比相比,就顯得非常不值錢了。
事實上,拼多多的崛起,得益于一個市場契機——中國電商市場下沉。但當時阿里把精力放在了天貓,忙著與京東搶城市的中產用戶,有意無意地讓淘寶邊緣化,這讓拼多多收獲了一個巨大的市場紅利期。
而且,拼多多在站穩電商第三把手之后,并未發力與京東和天貓搶地盤,而是穩扎穩打地鞏固基本盤,低調地布局社區團購,主打最基礎最高頻的農產品和日用品,這讓拼多多的高性價比不僅有了扎實的下沉用戶,甚至還吸引了不少消費力下滑的中產用戶,搶走了不少天貓與京東的客戶群。
高性價比、日用消費品、高頻消費,是拼多多最基本的核心邏輯,尤其是社區團購這個賽道。目前來看,這一領域最后的贏家就是拼多多,其他入局者幾乎都已經潰敗,連盒馬、七鮮這樣的線下新零售店,都受到了多多買菜的極大威脅。在這種局面下,拼多多構筑了牢固的基本盤,在電商行業屬于坐三望二,市值跟京東不相上下,穩定在1000億美元附近。
反觀小米集團,自“天上掉餡餅”收到來自特朗普的大禮包之后,內部過于浮躁。雷軍似乎把收獲華為讓出來的市場,當成了理所當然,錯把核心精力都放在了高端產品和海外市場,以及無法忽視的造車業務上。但對于讓小米發家的業務基本盤,公司層面卻選擇了忽視。
很多人說小米的產品就是品牌版本的“華強北”,這觀點雖然有些偏頗,但也有一定的道理。事實上,小米所處的3C賽道,華強北模式已經存在了二十年。小米崛起之后,收獲的就是過去華強北的用戶。但在這兩年,雷軍顯然只是把性價比放在口上,不甘心總是做華強北“總舵主”,一心要發展高端。
雷軍做高端的執念,在手機行業進入下行期后,就讓小米內部顯得糾結而痛苦。因為高性價比與高端,在一定程度上本就是相悖的。而雷軍卻幻想自己的品牌可以通吃高中低用戶群,這是不現實的。
更致命的一點是,3C消費品并非是高頻消費品,也就是一名消費者一般不會在一年內多次購買手機,更不用說電視、冰箱這種產品了。沒有高頻消費,小米就得不斷擴張品類,最后變成了雜而不精。相比于拼多多主打農產品和生活消費品,自然就更缺乏消費黏性。
從競爭對手角度來看,拼多多在電商賽道已經沒有競爭對手,京東的京喜主動撤退,阿里的淘特也并不成功。拼多多不斷創新的返利玩法,甚至把當初的返利電商平臺都戰勝了,不僅牢牢把控用戶心智,對于越來越看重價格的消費者來說,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存在。
而在中低端的3C賽道上,小米面臨著一眾挑戰者,比如互聯網電視產品就有TCL、雷鳥、海信等一大批競爭對手,而在手機領域有OPPO、vivo、榮耀、realme等品牌分食市場份額。小米在各條賽道都腹背受敵,這兩年的競爭對手數量只多不少。
至于汽車業務,實屬遠水解不了近渴。在2024年首車下線前,救不了小米的業績,反而成為小米現金流的一個潛在黑洞。
此外,拼多多的電商平臺屬性,在坐擁8億用戶的規模效應之后,戰略上可進可退,財務上極為穩健,盈利還能創下這兩年的高點。而小米在手機業務基本盤下滑之后,除了走高端和賭造車的路徑外,雷軍似乎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
事實上,小米現在的窘境也是很多主打互聯網紅利新興品牌的共性。一旦紅利退去,就變成了裸泳。(財富中文網)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財富中文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徐曉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