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創業還是創投,選對方向或賽道最為重要。就成功概率而言,在正確的方向上,遠比在錯誤的方向上拼命努力要高很多。不是所有努力都有價值,即使很悲壯,有時連炮灰都不配。這和“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是一脈相承的。當發現方向錯了,當初的選擇錯了,不要猶豫,當斷則斷,不斷則亂。
最近十多年,我一直在與創業圈、創投圈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經歷了風和日麗,也見證過飛沙走石。今天分享一下十多年創投工作給我的啟示。
一、選擇了創投,就要接受長期主義
一個項目從開始投資到完全退出,4-5年是一個比較理想的周期了;一支基金的存續期一般至少要7年以上,算上前期的籌建與募集、后期的分配與清算,加起來要10年左右。
所以,從事創業投資,就是自然而然地選擇長期主義,相信未來,相信復利增長的價值;與其他可選職業相比,選擇創投,可能就意味著犧牲短期回報,放棄短期利益。
創業更是如此。除了拼多多、寒武紀這些極少數案例,絕大部分創業都是漫漫長征路,創業者在長期主義上的信仰比投資人更加堅定。
二、經驗是用錢換來的,對雇主常懷感恩之心
投資經驗是通過項目磨出來的,不僅來自于那些成功的、表面風光的項目,更來自于那些失敗的、刻骨銘心的項目。
因為在創投圈,失敗的項目都是相似的,成功的項目各有各的成功。從失敗經歷中獲得的教訓,很多是有共性、可復用的,對于后續的升級打怪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走過夜路的人,不恐懼黑暗。
失敗的項目可能意味著金錢的損失、額外的投入。為此承擔責任和損失的往往是公司/基金及主要負責人、股東/出資人,而投資經理(項目負責人)在程序合規的基礎上,除了拿不到預期的獎金或Carry外,并不會有多少實際的損失。如若項目成功,投資經理則可以靠此吹牛好一陣子,直到有新的更大的“成功”。
簡單點說,我們經驗中的很大一部分,是雇主(以及背后的出資人、股東)用錢換來的,也是他們送給我們的珍貴禮物,尤其是入行前幾年的經驗。對此,我們要心知肚明、心懷感恩。
三、與優秀的人為伍
但凡做的不錯的創業公司或者創投公司,都有一小撮兼具理想抱負和商業能力、極其優秀的人。
投資人的工作,如果非要簡化為一點,就是找到那些優秀的人,然后下注:優秀的上司,優秀的同事,優秀的創業者。
在創投圈和創業圈,我很少看到“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的成功案例。
四、沒有生而平等,簡單的橫向對比沒有意義
我們經常會看到,同期創業、做同樣事情的兩個公司,在估值上會差很多。一方面,團隊能力的差異是一個重要因素,另一方面,那一家估值的高也不一定合理。
所以,創業公司沒必要簡單地橫向對比,硬要拔高自己的估值——起點有多高并不憑自己的主觀意志,找到背后的差異既能讓自己釋懷,更能找到改進和努力的方向。
而且,已經有無數失敗的案例證明,一開始過高的估值將會給創業公司帶來比較大的麻煩:高估值往往對應著業績的高增長要求,而過高的預期可能會導致揠苗助長,以及創業者和投資人之間的關系緊張,增加后續融資的難度,甚至不得不啟動反稀釋條款……
生而平等沒錯,包括很多權利,但能不能使用到這些權利、如何使用這些權利,則是另一回事。
五、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投資項目大體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投資以后,企業有戰略有能力,自己能夠往前沖,投資人不用太操心,吃著火鍋唱著歌就把錢給賺了;
另一類是投資以后,投資人既當爹又當媽,要動用各種資源,艱難地幫助企業成長,或者企業發展遇到困難,而投資人根本幫不上忙(冷靜地想一想,有幾個投資人能夠成為一個合格的經營者或者企業家呢,有幾個投資人能夠真正地幫助企業扭轉乾坤呢?)。
我想,對絕大部分投資人來說,如果這兩類項目擺在面前,首選的肯定是第一類。
所以,項目篩選和決策階段的“選擇”非常重要,一開始就找到“對的”,比后面付出加倍努力去挽救,要更加理性、更加經濟。
六、“勢”比“事”重要
無論是創業還是創投,選對方向或賽道最為重要。就成功概率而言,在正確的方向上,遠比在錯誤的方向上拼命努力要高很多。不是所有努力都有價值,即使很悲壯,有時連炮灰都不配。
這和“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是一脈相承的。當發現方向錯了,當初的選擇錯了,不要猶豫,當斷則斷,不斷則亂。
不過,在我們的投資分析框架中,我們堅持認為“團隊”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特別是那些尚未到成熟期的項目。
這是因為,我們的絕大部分投資都是限定方向、限定賽道,事先做好了分析與選擇,不至于太差。選擇對的人,他們比我們更清楚“勢”比“事”重要,他們會選擇或者調整“勢”,并且做好“事”。
七、不要用一個錯誤掩蓋另外一個錯誤
對于portfolio中出現嚴重問題的項目,在現金流即將枯竭的那一刻,是繼續追加投資,期待其起死回生,還是守住錢袋子,想其他辦法,這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選擇。
除了一些大佬有能力通過做局實現枯木回春的江湖傳說,絕大部分垂死掙扎的項目最終真的死了,因為創業成功的核心并不是錢,更不是投資人的那點錢。
然而,很多時候,我們或是礙于情面,或是對沉沒成本抱有幻想,或是為了先解決眼前問題,或是其他原因,都在不停在用一個錯誤掩蓋另外一個錯誤。
有一句雞湯大意如下:今天的所謂解決方案,或許都會成為明天的問題。深以為然。
八、創造價值是立身之本
創投機構的服務對象大致分兩類:出資人和創業者——幫助出資人保護本金安全、賺取高額收益,一些產業類出資人、國資類出資人還有更多的要求,如產業鏈協同、招商引資等;幫助創業公司成長,為創業者的夢想大廈添磚加瓦。
所以,創投從業者的核心能力大致就是這兩個方面,投資和金錢只是這一切的表象。
理論上,為這兩類服務對象創造價值并不矛盾,但實踐中的沖突不可避免,此時需要考驗理智與情感,不忘初心。
九、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但別固步自封
專業化是創投行業的趨勢,越來越多的來自產業界、工業界的精英加入創投行業,改變了過往以金融、財務、法律、管理背景為主導的從業人員格局。
這一改變終結了一些創業項目靠忽悠講故事獲得融資的歷史,而且還能通過強大的產業人脈網絡挖掘到更多的“水下項目”。
如果高度專精的人能夠突破自己的專業邊界,把視野放得更寬更廣,不囿于經驗,則可以避免錯過一些優質項目,也可以避免陷入原有專業的“確認偏誤”。
否則,產業背景投資人和非產業背景投資人的區別就是一葉障目VS盲人摸象,都難以做出全面的評估和靠譜的判斷。
更重要的是,創投作為一項持續時間很長的交易,其涉及到的能力要求很多,除了產業外,還有金融、財務、法律、管理、溝通、表達、持續學習等方方面面。
十、輕易不要表現出一見鐘情
事情本身都是復雜和多面的,不要輕易做價值判斷,特別是喜好。
一個項目如果初步接觸后就表現出一見鐘情的架勢,會給人決策草率,甚至不靠譜的印象。所以,保持適當的克制,至少對外表現上要適當克制。
而且,過早地表現出一見鐘情,在后續推進中容易帶入過多的個人感情色彩,影響后面的獨立判斷。
當然,如果看到一個項目,第一眼就沒有心動,沒有產生荷爾蒙,那這個項目后面推進估計也會很難。
此外,如果一個項目在投資決策時,總覺得哪兒不對勁——雖然還可能很難明確地表達出來,未來大概率會出問題。(財富中文網)
作者張曙東為財富中文網專欄作家,風險投資人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財富中文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劉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