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隱蔽性極高地利用場外期權與自身內幕信息獲利的新型老鼠倉做法浮出水面,不得不說,原來不是基金行業老鼠倉的毛病醫好了,而是手段升級更高明了。基金行業的“獨特”之處也因此凸顯。獨特之一:這是一個高智商人才密集的行業,也是一個人才極度浪費的行業。獨特之二:這是一個離錢最近的行業,也是一個極度考驗人性的行業。如果沒有足夠的自我定力和法律意識,可能還沒有來得及享受賺來的錢,就要面臨身敗名裂和牢獄之災了。
這則消息雖然還沒能坐實涉及哪些基金公司哪些基金經理,但從傳聞有鼻子有眼的信息和客觀邏輯推理看,不會是空穴來風。這兩年隨著大數據技術發展,若某個賬戶的交易與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呈現相關性,就會被監控察覺,并被追溯賬戶信息是否與基金經理存在關系。這條路線的高力度管控致使我們這兩年好像沒怎么看到股票基金經理老鼠倉事件了,而如今隱蔽性極高地利用場外期權與自身內幕信息獲利的新型老鼠倉做法浮出水面,不得不說,原來不是行業毛病醫好了,而是手段升級更高明了。這是一個“獨特”的行業。
獨特之一:這是一個高智商人才密集的行業,也是一個人才極度浪費的行業。高智商高學歷者擠破頭入行或轉行,最初的動機就是“賺錢”。
在中國做投資行業,無論是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投資機構,清北復交或全球前十的名校碩/博士學歷是標配,這完全是其他行業研究所、科研機構無法企及的人才密度和高度。翻看基金經理的履歷,那么高比例的名校數學系、物理系、機械系、微電子、醫學碩士博士。那這樣一群最聰明的人聚集在一起的行業,為社會創造了什么?誠然他們一定程度上充當了實體經濟發展中直接和間接投資的推動者和價值發現者,然而我們應該也很容易想象到如此級別的人才配置,放到實體經濟中,對于推動我們各行各業的科技進步又是怎樣一番貢獻呢?
反過來看那些投資工作是否一定需要如此高智商高學歷的人才才能勝任呢?理解宏觀經濟、產業邏輯和做企業的盡職調查、財務分析,仔細想,真的非清北復交的高材生不可嗎?這不是全社會教育資源的浪費嗎?進一步想,這些第一學歷非經濟金融專業的人畢業后紛紛入行投資,恐怕沒人可以否認是因為這里賺錢多,而且來錢快吧。也許他們當中很多埋頭在科研崗位工作一輩子也可能獲得院士、科學家頭銜,但那樣要忍受年輕時候的清貧和科研路上的艱辛困苦。
價值取向決定了這群人(中至少有一定比例的)鋌而走險的動機,智商才干又決定了他們有繞過規則的能力。辦法總比困難多,更何況都是智商爆表的人呢?
獨特之二:這是一個離錢最近的行業,也是一個極度考驗人性的行業。如果沒有足夠的自我定力和法律意識,可能還沒有來得及享受賺來的錢,就要面臨身敗名裂和牢獄之災了。
基金經理每天的工作就是管錢,睜眼就是與錢打交道,管理的產品不論盈虧,管理費是不會打折的,作為乙方的券商時不時會孝敬點,作為金領職業,精英人士,收入很高,大家也能理解。但是如果這些還不夠,還想利用職務之便擁有的“上帝視角”般的信息為自己謀取更大的利益,那就走上了不歸路。在金錢和利益面前,人性往往經不住考驗,而且自我突破的創造力往往驚掉下巴。
這次的新型老鼠倉做法,又給監管和大眾上了生動一課。傳統的打老鼠行動監控的是全市場股票賬戶與機構股票賬戶的趨同性,利用場外期權協議,不直接持有個股,一定程度上繞開了監管對從業人員股票賬戶的監控。同時場外期權隱含高杠桿,收益更高,成本更低。
基本原理是基金經理通過買入場外看漲期權鎖定一只股票,然后用自己管理的基金買入該股票,或利用自己的市場影響力拉升股價,其持有的看漲期權就可以獲得成倍的收益。以10倍杠桿為例,如果個股上漲10%,看漲期權有可能獲利100%。實際操作時可以事先找到一家私募,成立一個私募產品,再找到數位愿意為他代持的個人投資者對私募產品進行認購。認購完成后,由該私募產品去與券商簽訂一份看漲的場外期權協議。這樣一來,表面上這份場外期權協議的訂立者是與認購該私募產品的投資者,而且場外期權都是一個個單獨定制的協議,法律文本一層層很復雜,因為不涉及到交易所場內交易,所以也沒有什么信披要求,監管查起來不容易。
不過好在,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任何投機取巧都只是一時的,任何人都最好不要以身試法。筆者就因為工作關系深入接觸過一位曾經的老鼠倉基金經理,他的履歷在污點之前的部分,完全符合我們對基金經理光環的理解,拋開走錯的那一步不說,該前輩從待人接物到專業能力,確實可圈可點,綜合素質不錯,但是證監會處罰的5年市場禁入和3年緩刑也足夠讓他與投資生涯徹底說再見,甚至在投資以外的金融邊緣行業再就業,也要遮遮掩掩,不敢以真實姓名示人,想來真是何必當初呢。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在這個獨特的行業中,踏踏實實為客戶管錢,賺屬于自己的本分錢,已經可以過得非常光鮮。如果想要利用職務信息賺快錢,甚至為了自己財富自由罔顧或損害客戶利益,那就不是簡單的失業了,而是警鐘長鳴了。(財富中文網)
作者陳燕為財富中文網專欄作家,與財富管理時代共同進化的研究員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財富中文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劉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