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個月的吃飯行情,是三個因素疊加的結果:流動性、政策糾偏、風險偏好提升。市場總是超出預期,我們需要密切關注基本面、政策面的動態,聽從市場的聲音,及時更新判斷,不偏聽偏信,不為了證明“對錯”而固執己見。中長期來看,我們應該樂觀。這種樂觀,是建立在專業判斷上的,而不是口號式的。
A股的愛來得如此猝不及防,指數已經突破3400點,距離年線3440點僅有一步之遙,各大指數年初以來的跌幅基本已經修復過半(滬深300指數依然下跌了14%)。尤其是6月,海外在通脹高企、美聯儲加息、美國經濟衰退加劇的壓力下,納斯達克全月暴跌-8.71%,而萬得全A指數全月逆全球大勢上漲了9.68%。現在這個當口,萬得全A指數已經從底部爬升了26%了,相信很多投資人又會非常糾結了。
悲觀者大概率已經完美踏空這一輪行情,在4月底部都沒有買,現在反彈超過20%了,現在買會不會追高了?會不會兩頭挨打呢?
其實一句話,投資者糾結的問題是——這一輪行情是反彈還是反轉?如果是反彈,那千萬不要追高,否則容易被埋;如果是反轉,那么一旦回調,或者即使不回調,閉著眼睛買優質資產,就是很好的中長期布局的時點,只輸時間不輸錢。
如果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弄清楚這一輪行情是如何產生的。
過去兩個月的吃飯行情,是三個因素疊加的結果:流動性、政策糾偏、風險偏好提升。
流動性這一點我不停地在提,這是本輪行情最重要的推手。
大家一般用“M2增速-M1增速”這個指標來衡量宏觀流動性,這指標已經來到了近幾年的黃金時刻。這個比較學術,其實我們自己從草根調研就感受得到。央行釋放了天量的流動性,給銀行“應貸盡貸”創造良好的貨幣環境,在這一次政策刺激中盡顯排頭兵本色。但是實體依然非常疲軟,實體企業的貸款需求疲弱,因此出現了資金空轉。這里面肯定有一部分資金進入了股市。
這次我們準備了12萬億的子彈來刺激經濟,這里面多多少少,即使只有一點點進入股市,都會給干涸的股市帶來稀缺的增量資金,使得本已經在底部取得弱平衡的多空力量瞬間出現反轉。這種反轉是非常猛烈的,頗有點逼空的意味。空倉的趕緊回補倉位,生怕趕不上這一波。
政策糾偏就不用說了。不管是疫情防控,還是針對互聯網行業的政策糾偏,還是官方對于拉動地產的政策轉向,各地區各種明里暗里的花式賣樓,都說明ZF已經看到了經濟滑坡非常厲害,再不糾偏,就很可能拉不回來的。因此4月底可以看到政策大方向上的掉頭,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個提法都重出江湖,就怕市場接收不到ZF的決心。
政策糾偏帶來了市場對于盈利預期的轉向。從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來看,出口下半年指望不上了,美國經濟大概率是要硬著陸的;投資端只能靠基建發力了,但力度或許很有限,本身靠基建拉動這么多年,基建拉動的邊際效用遞減了不少;消費在一系列刺激下,應該會逐步好轉。比如地產銷售的數據開始從底部緩慢爬坡。
目前從量價的數據來看,5月份全國大中城市的銷售額已經環比為正,全國一二線城市二手樓的掛牌價格雖然有漲有跌,但漲價的城市個數已經超過的50%。(這組數據來自萬科股東大會上郁亮披露的數據。)
如果經濟數據強勢反轉,可能未必是個好消息,屆時市場又要擔心央媽要扭緊水龍頭了。因為股市里面,大家可以賺到三種錢:央媽的錢、估值提升的錢、盈利的錢。其中,央媽的錢是最好賺的,因為這是躺贏。
如果經濟弱復蘇,可能是最佳選擇。一方面經濟動能不足,央媽依然會放水;另外,市場也能預期企業盈利的好轉,企業的盈利有基本面支撐。這是最佳場景。如果經濟復蘇不起來,這么多刺激政策下,經濟依然羸弱,那么股市會迎來新一輪殺跌。
這里面最關鍵的指標是地產銷售數據,這就是為什么在這幾期的文章中,我都會提到地產,讓不少讀者錯以為我這個公眾號是賣房帶貨。地產依然是中國周期之母,地產及相關產業鏈拉動了我國30%的GDP,貢獻了地方80%的財政收入。
投資者風險偏好提升。國內經濟復蘇的斜率、海外市場波動、秋天的大會是否有變數……都會影響投資人的情緒。投資人情緒是非常難判斷的。但有一點,悲觀的情緒一般來得快,去得也快,就像樂觀的情緒一樣。情緒極易傳染,也容易消散,尤其是極端情緒。所以我不擔心極端的情緒,但擔心的是哀莫大于心死。
市場總是超出預期,我們需要密切關注基本面、政策面的動態,聽從市場的聲音,及時更新判斷,不偏聽偏信,不為了證明“對錯”而固執己見。
中長期來看,我們應該樂觀。這種樂觀,是建立在專業判斷上的,而不是口號式的。
前幾天聽學者溫鐵軍的一個視頻,我覺得非常有道理。他說,現在已經進入到了全球比爛的時代,大家之前都是毫無底線的發行鈔票,都是子債孫還,這種模式肯定會出大問題。當大家都搞不下去的時候,只要有國家能支撐的久一點,就可以收割其他國家。我覺得中國的騰挪空間更大,所處位置更好,糾偏能力更強,未來的產業升級機遇也將層出不窮。
所以盡管股市短期有波動,但我們認為“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我們的判斷結果取決于我們的視野。(財富中文網)
作者文潔為財富中文網專欄作家,19年從業經驗,專注財富管理服務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財富中文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劉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