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夠一站式完成整個系統建設的企業,就能吃到最大塊的肉。海康威視是最早的獲益者,這就是跑馬圈地早帶來的規模壟斷性。相比之下,“AI四小龍”們都只能給智能監控的集成商們提供方案,雖然都是教授、博士們組成的明星團隊,雖然都是高大上的人工智能,雖然都號稱是世界前沿,但在競爭很多、差異不大的情況下,想取得高額收益明顯是不現實的。不光要看是不是顛覆性技術,還要看技術是否能夠顛覆產業。而在智能監控領域,明顯是產業增強,技術對頭部企業有利,對技術提供商不是那么友好。
6月30號,AI軟件明星公司商湯科技的禁售鎖定到期,在香港股市的跌幅接近腰斬的40%,創下了歷史新低。跟去年12月上市相比,市值跌去了300多億港元。
所謂禁售期,就是企業股東在IPO后的一段時間內不可以做買賣操作,過了期限就可以交易了。而商湯在這天一早發布了公告,表示公司管理層成員自愿不賣出股份一直到年底,這類"自愿禁售"的股份為20億股,占到了6%。
管理層做這個承諾,更大的意義是穩定投資人情緒,表明自己對未來的發展有信心。盡管做出了這個承諾,還是沒經受住投資人的大規模拋售。
有匿名的商湯投資人接受采訪時就說,"這次套現出來的從A輪到D輪的都有,場面很壯觀"。早期投資者已經賺到了十倍八倍,他們自己也是有期限的,所以能跑就跑了。
商湯在上市前就經歷了一波三折,在2021年8月啟動港股的上市申請,在艱難的市場環境下找到了8家基石投資者捧場認購,其中有4家外資機構,都是屬于中短線投資策略的對沖私募基金。在這期間遇到不少波折導致被迫暫定招股,4家外資全換成了中資機構。
目前來看,商湯作為港股上市的人工智能第一股,發展并不是想象得那么順利。
商湯科技是一家什么樣的公司呢?看一下它們的招股書,營收來自智慧城市、智慧商業、智慧生活和智能汽車四個板塊。聽著很抽象,其實具體了解一下也比較清晰:
"智慧城市"就是在各個城市裝AI監控攝像頭,一般是政府招投標集中采購,屬于to G,也就是政府業務。目前有140個城市安裝了商湯的攝像頭。
"智慧商業"就是為企業做AI視覺的服務,比如把AI攝像頭安裝在工廠里,把收集到的數據做一些分析。企業的選擇比較靈活,可以只買商湯的AI軟件訂閱,也可以直接買軟硬件一體的產品。
這個業務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針對企業的具體場景來進行定制,比如給上海的一個園區定制一個管理系統,可以統計人數和人流密度,有的地方會安裝人臉識別設備來驗證身份。
因為客戶類型不同,分析數據也不一樣,比如園區是檢測人臉,工廠是檢測器件組件。那么客戶數量越大,人力成本就越高,這一點在財報數據里人員的研發投入中也有所體現。目前還做不到純軟件服務那樣,用一個通用的標準產品面對所有人,實現規模化復制。
前面這兩塊業務是主要營收來源,2021年加起來占到了近90%。收入各自差不多,都在20億元左右。下面的兩塊相對很小,但是是商湯很重視的前沿業務。
"智慧生活"就是把AI攝像頭的模塊提供給手機。當然也會跟手機品牌合作做一些跟AI應用有關的App研發,比如AI美顏,AR特效之類的。
"智能汽車"就是把AI視覺集成到攝像頭里面去,打包賣給車企。這一塊營收是1.8億,只占到4%。
上面雖然服務的是不同的客戶,但是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用同一個AI技術,也就是AI視覺來完成相應任務,從圖片或者視頻里面提取數據進行分析。
除了商湯,另外三家公司云從、依圖、曠世也都從事AI視覺業務,合起來被稱為"AI四小龍",每家的估值也都在20到40億美元之間。
其實,AI視覺是一個同質化程度很高的技術。2007年國際學術界建立了用來評測人臉識別算法準確率的標準LFW(Labeled Faces in the Wild),這四家AI公司家家都聲稱LFW的準確率都能達到98%左右,海康威視、大華股份這些傳統攝像頭企業也在自己研發AI視覺,也聲稱到了98、99%的水平,差距不大。
順便提一句,在視頻監控設備市場,海康威視的市場份額有40%,是絕對的老大。一開始是給商湯支付技術授權費來使用AI算法,后來覺得很簡單,干脆自己研發了。
海康威視去年800億元的營收,跟商湯的47億對比,確實差距懸殊。為什么給人感覺是一個吃肉,一個喝湯呢?其實這是符合產業發展規律的:
現在的視覺識別率都已經非常高了,水平也差不多,落地的應用能力也構不成太大差異。那什么能力最重要呢?那就是系統集成能力。不管是政府還是大型企業,他們要搭建一個大系統,必須要找一個可靠的總包商,最好軟件、硬件、解決方案都幫忙做了。
這樣,最能夠一站式完成整個系統建設的企業,就能吃到最大塊的肉,海康威視是最早的獲益者,這就是跑馬圈地早帶來的規模壟斷性。
相比之下,“AI四小龍”們都只能給智能監控的集成商們提供方案,雖然都是教授、博士們組成的明星團隊,雖然都是高大上的人工智能,雖然都號稱是世界前沿,但在競爭很多、差異不大的情況下,想取得高額收益明顯是不現實的。這就是我反復強調的,科技企業不能光追求絕對實力,更重要的是相對實力,就是你比競爭對手強多少。
還有,不光要看是不是顛覆性技術,還要看技術是否能夠顛覆產業。而在智能監控領域,明顯是產業增強,技術對頭部企業有利,對技術提供商不是那么友好。
今天的"AI四小龍"都面臨同樣的問題,那就是在視頻監控領域沒有分到最大的市場,但是估值很高,不得不進入很多個”智慧生活"和"智能汽車"這樣還沒有完全成型的市場,希望能支撐起高估值,但卻不能很快見到收入利潤,高估值自然就成了定時炸彈,給未來發展埋下了隱患。
其實與其這樣,反倒不如認真找準一個對人工智能真正有需求的市場,專心和產業深度結合,形成有充分產業理解的智能方案,并在不斷的產業實踐中積累起自己的競爭壁壘。(財富中文網)
作者王煜全為財富中文網專欄作家,海銀資本創始合伙人,全球科技創新產業專家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財富中文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K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