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前的PE基金是好的金融產品,因為它是確定性的。2016年以后,消費互聯網的細分領域都已分出勝負。這個時候PE基金大佬們提出產業互聯網的概念,如果消費互聯網是吃肉,產業互聯網就是啃骨頭。因為產業互聯網的規模經濟效應小,受到產業本身的市場規模、行業特點所限制,不太可能出現贏家通吃的現象。反映到PE基金的投資策略上,沿用原來的投行業前三的策略, 即使投出來了勝利者,得到的回報倍數能否兜住整個基金是打問號的,也就是說確定性消失了,已經不是一個好的金融產品。
借用李清照的詞,今年一級市場是“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網傳高瓴資本砍掉消費組,各大投資機構的TMT組要轉型硬科技投資,曾經被譽為金融行業皇冠上的明珠—一級市場PE投資瞬間進入冬天。很多人把這一切歸因于疫情或者經濟疲軟,但是這種簡單的因果關系并不能反映這個行業深刻的變化,畢竟從2017年起一級市場投資已經出現一二級市場價格倒掛的現象,那個時候疫情還沒有發生,國運正隆。那是資本太過狂熱,錢太多優質項目太少?這其實只是現象,絕非本質,最深刻的原因是一級市場的金融屬性越來越小。
何為金融行業?
很多人覺得金融行業的理解就是銀行、證券、保險、信托、基金,那么為什么這幾類被認為是金融主體了?我們從最本質的原因說起,金融,顧名思義主營業務從事資金融通的企業。從事資金融通其實就兩個角色,一個是中介,包裝企業,幫企業拿錢,本身不出錢,如證券公司,賺的是專業的錢;另外一類就是資金供給者的角色,從A處融資,供給給B,賺取價差(如銀行)或價值差(基金),本質上是賺取信息不對稱或信息處理能力的錢。但是最為關鍵的是,上述金融子行業之所以能存在幾百年,最底層的邏輯是賺取確定性的錢,追求的是可預見的未來、可預見的現金流入,換句話說金融行業一定存在確定性的閉環,不然就是偽金融。
比如銀行,是怎么構建這個確定性閉環?三點,一是通過資產配置,借貸對象分布在百業之中,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二是產品化,構建嚴密的風控措施矩陣,比如流貸、固定資產貸款、訂單貸、供應鏈金融,背后是論證過的模型;三是抵押品文化,即使出風險,我處理抵押品來收回我的全部或部分現金流。通過以上三點,加上偉大的大數原則,確保銀行能夠追求未來確定的資本增值。
保險更加是追求確定性閉環的高手,保險中最核心的就是產品研發能力,無數的精算師工作本質就是通過計算人口分布、發病概率、治療費用等冷冰冰的數據,確保銷售額達到某一數值后,產品能確定盈利。
至于信托為什么2010年-2017年紅火后,開始逐漸進入冬天,原因就是這個確定性閉環的消失。一是信托涉及的領域有限,無非城投和地產,那么無法進行資產配置以分散風險;二是城投和地產行業2018年信用緊縮后,沒有持續性資金進入,換句話說已經無接盤方。從以上兩點看錯,信托一開始構建的就是不穩定的確定性閉環,一有風吹草動,整個確定性閉環坍塌后,馬上走入死胡同。
綜上,金融本質其實就是對金融場景涉及的風險產品化的過程,風險產品化的本質就是風險標準化,通過風險產品化及資產配置將不確定性的資金融通變為確定性的資本增值即是金融。P2P為何是偽金融,因為它無法將風險標準化,無法追求確定性的資本增值。最終無一例外,得到的結果就是暴雷,老百姓大量的血汗錢血本無歸。
PE基金的確定性越來越低,已經不是好的金融產品
直接上結論,目前國內PE基金絕對不是好的金融產品,因為它的確定性太差,換句話說金融屬性越來越低。
從實際數據來看,十年前設立的800余支人民幣基金平均收益率大致在13%,至于DPI(現金分配/本金投入)中位值為0.58,上四分位為1.2,下四分位僅有0.17。也就是說投資一支人民幣基金1億元,即使你選中表現最好的前25%的基金,你十年后回來的現金也只有1.25億元。如果你不幸投資的是后25%的基金,你十年后得到的現金分配大概率只有1700萬元。何等煎熬!
每個金融子行業其實都是盯住幾個行業起家的,比如銀行和信托就是盯著基建和地產,PE基金起家其實靠的是盯著TMT行業,沒有之一,2000年以來TMT行業締造了無數奇跡,PE基金也就誕生了無數奇跡。2000-2015年間,TMT行業本質是面對C端的消費互聯網,行業特性是規模經濟、網絡經濟明顯,短時間內就能分出勝負,且贏家通吃,比如微信短時間內活躍用戶能夠從0達到幾億。那么作為PE基金,策略很簡單,只要盲投行業前三的企業,那么其中必有一家或兩家能夠勝出,而贏家的回報是百倍級,這支基金必然是確定性的賺錢,并且回報時間短。也就是說在2015年前的PE基金是好的金融產品,因為它是確定性的。2016年以后,消費互聯網的細分領域都已分出勝負。這個時候PE基金大佬們提出產業互聯網的概念,如果消費互聯網是吃肉,產業互聯網就是啃骨頭。因為產業互聯網的規模經濟效應小,受到產業本身的市場規模、行業特點所限制,不太可能出現贏家通吃的現象。反映到PE基金的投資策略上,沿用原來的投行業前三的策略, 即使投出來了勝利者,得到的回報倍數能否兜住整個基金是打問號的,也就是說確定性消失了,已經不是一個好的金融產品。
其實并不是資本無序涌入,項目估值太貴使得一級市場賺錢難,而是因為“好”行業已經消失,當前PE基金都是聘請一堆理工科博士,去投硬科技,本質就是以前投前三策略的失效,希望憑借搭建專業化的團隊,從一堆沙子中淘出金子來,看起來很美,但是確定性太低,一是硬科技公司要成長起來需要太多因素,根本不是因為你懂技術就能評估出來的;二是大多硬科技公司其實天花板也就是細分領域龍頭,成長空間有限,如果以前一個基金投出一個爆款就能盈利,那么現在基金可能需要投中4-5個硬科技龍頭基金才能盈利;三是如果即使硬科技領域出現爆款的產品,比如space X或者極大降低能源成本這種,那肯定是對于以往技術的顛覆,這種是基金公司聘請的理工科博士的專業水平能夠評估出來的?這些基金公司理工科博士專業水平確實能吊打普通人,但是需要能夠評估劃時代的技術的可能是這個領域全球前五十,試問哪個基金公司的理工科博士處于這個水平?組建一個比普通人專業水平高的基金團隊,忽悠投資人可以,但是能夠持續地、確定性的投出硬科技,從邏輯上是走不通的。
這就是當前PE基金不是好產品的原因,確定性已經消失,除非重新找到十年前類似TMT的行業。(財富中文網)
作者疾風知勁草為財富中文網專欄作家,政府引導基金人士,主投物流消費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財富中文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劉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