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業起伏和金融資產波動,始終伴隨著經濟周期,長期的堅定的信任只能來自于客觀專業,勤勉盡責,而非光輝形象。不論是網紅名人,還是第三方平臺通道機構,都不具備專業能力,過去借助網絡便利夾帶私活,模糊經營范疇,鉆監管套利的漏洞,這些亂象希望在這次七部委聯合行動下得到有效整頓治理。
央行、工信部、銀保監證監等七部委選擇在2021年12月31日跨年夜晚上重磅發布《金融產品網絡營銷管理辦法 (征求意見稿) 》,筆者感覺是實實在在重拳出擊,為新一年定下來了著力整頓互聯網金融產品營銷亂象的監管基調,很有時點意義。
其實這兩年,在資管新規最后的過渡期內,監管部門一直在整治互聯網存款、異地存款、互聯網保險等業務,同時對基金銷售、保險銷售、理財銷售業務涉及互聯網營銷的部分也持續做修訂和規范。過渡期結束,新年伊始,這次監管出手定向精準打擊:一是店大欺客的互聯網三方平臺,動輒默默跳轉、綁定開通一鍵購買金融產品;一是以各種網絡大V帶貨,諸如有一定知名度的退休官員、學者、演藝明星、運動員、企業家、草根名人等。
作為一名身處魔都的金融從業人員,筆者這一兩年一直困擾于每天收到各種騷擾電話,每月收到幾十條關于各種形式的備用金、授信借款服務推銷,電梯內外屏幕經常播出某些名人代言各式理財平臺的轟炸式廣告。在這樣的不定向、過度宣傳的背景下,監管發文內容顯得如此接地氣。
其實,金融行業天然是嚴肅的、專業的、受到嚴格監管的。金融產品與消費品有著天壤之別,前者是風險與收益的平衡,影響的是個人的資產負債問題;后者是價格與價值的權衡,影響的是個人的成本費用問題。金融產品的每一次買入和賣出決策都應該是專業的、審慎的、定向的、與個體風險承受能力和資產配置計劃相匹配的個性化決策。而消費品的決策相對簡單和隨意很多。
因此金融產品的推介、宣傳、售后服務必然是有門檻的,需要專業的機構和專業的人來從事。金融行業起伏和金融資產波動,始終伴隨著經濟周期,長期的堅定的信任只能來自于客觀專業,勤勉盡責,而非光輝形象。不論是網紅名人,還是第三方平臺通道機構,都不具備專業能力,過去借助網絡便利夾帶私活,模糊經營范疇,鉆監管套利的漏洞,這些亂象希望在這次七部委聯合行動下得到有效整頓治理。愿金融市場各類產品的評價、管理、顧問服務向著越來越客觀、專業、有序的方向發展。(財富中文網)
作者陳燕為財富中文網專欄作家,與財富管理時代共同進化的研究員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財富中文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劉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