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王蒙徽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強調,“房地產長效機制實施以來,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國房地產市場運行總體平穩,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已成為社會共識。”他表示將推進住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針對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住房需求,加大金融、土地、公共服務等政策支持力度,大力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因地制宜發展共有產權住房,加快發展長租房市場。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王蒙徽接受采訪時強調,“房地產長效機制實施以來,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國房地產市場運行總體平穩,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已成為社會共識。”能夠看出,當前相關部門已把防范風險放在重要的位置,防風險是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的首要任務。
風險是房地產業良性循環的阻礙,其中包含四個問題:
一是防范風險的難度不容小覷。相關文章特別指出:“住房和城鄉建設是最大的國內消費市場,是穩增長擴內需、建設強大國內市場的重要領域。”其中提及“最大的”,這就是說,位高權重,牽一發動全身。
二是要充分考慮系統性影響。文中指出:“房地產業規模大、鏈條長、涉及面廣,對經濟金融穩定和風險防范具有重要的系統性影響。”這意味著,其艱巨性不容置疑。
三是舊的房地產開發經營模式、城鄉建設方式積累了不少風險隱患。文中指出:“過去形成的‘高負債、高杠桿、高周轉’的房地產開發經營模式不可持續,‘大量建設、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城鄉建設方式不可持續,既不適應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也積累了不少風險隱患。”這表明,在大是大非問題上,無論現在及將來,絕對沒有妥協的余地。
四是向40多年的痼瘴頑疾宣戰。文中指出:“過去40多年的高速度、大規模建設,粗放式的發展積累了許多風險隱患。”解決40多年沉積的問題,難度之大、代價之巨、時間之久、效果之不確定,可想而知。
此次發聲意在下決心解決破壞性“建設”行為。這涉及到三個問題:
一是破壞性“建設”行為的界定:文中指出:“‘運動式’、只顧‘顯績’的工作方式,往往會帶來破壞性‘建設’”。“運動式”必然與規律背道而馳,要反思歷史上的“運動式”給中國帶來了什么。
二是如何樹立正確政績觀。文中指出:“悟透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樹立正確政績觀,堅持系統觀念,尊重規律,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響鼓不用重錘敲:尊重規律、敬畏歷史。
三是如何避免破壞性“建設”行為。文中指出:“要堅持尊重規律、尊重實際、尊重群眾。加強調查研究,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堅決防止簡單化、亂作為,堅決反對不擔當、不作為。”重要的話必須多說幾遍:尊重規律、尊重實際、尊重群眾。
“城市開發建設從注重規模速度轉為更加重視質量效益,從大規模增量建設轉為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并重,原有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已不適應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可以說,這些原則較為容易理解,但現實及實踐中,尚需要厘清邊界并達成更多的共識,破舊立新。
總之,本文涉及的問題及信號,需要結合歷史及現實的全貌及場景進行深入的分析,也需要持續地跟蹤。特別是,文中多次提及規律。殷鑒不遠,切膚之痛告誡我們:規律不饒人,規律教訓人,規律懲罰人。(財富中文網)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財富中文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