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個方面的原因,或許屬于中國公募基金行業的春天還正在到來的路上:1、資管新規,非標轉標;2、房住不炒,投資轉向; 3、散戶機構化,炒股不如買基金; 4、個人養老金入市,長錢和慢牛真正成為可能。
可喜可賀,中國公募基金行業從1998年正式啟航從0出發到如今23年過去,規模站穩24萬億人民幣,全球排名站穩第4名,確實是一個值得欣喜的成績。
不過,首先,我們還是可以看看差距,美國公募基金規模達到68.23萬億美元,這個數字是美元,按照最新匯率換算,也就是相當于目前美國公募基金的規模還是中國公募基金的18倍。而中國整個公募基金行業的規模其實還比不上美國第一大的共同基金,先鋒領航集團一家公司的規模(截止2020年底,先鋒領航集團的公募基金規模突破7萬億美元)。
當然,也沒必要妄自菲薄,畢竟就像我上面說的,中國公募基金的發展也只有短短的23年而已,美國的公募基金如果從第一支開放式股票基金——馬薩諸塞投資信托基金(成立于1924年7月31日)來算,也有近100年歷史了。
而接下來,基于四個方面的原因,或許屬于中國公募基金行業的春天還正在到來的路上:
1、資管新規,非標轉標;
資管新規這個月底過渡期就要真正結束了,其最大的對投資者的改變就是破除了剛兌預期,而對行業的改變則是非標資產的標準化轉型。這當中的規模有多大呢?銀行理財、傳統固收信托、金交所產品等等加總至少也有大幾十萬億。而這些資金的大部分會流向以標準化債券投資和股票投資為核心的基金產品當中。
2、房住不炒,投資轉向;
“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的”,最新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穩增長的大目標之下,在這一根本問題上,也沒有任何松動。前十年,投資主要看房子,未來十年,投資主要看權益資產。這里的資金總量可能更大。
3、散戶機構化,炒股不如買基金;
傳統的散戶生態,已經是“一贏二平七虧”,隨著注冊制的全面推行,個人炒股的劣勢再次暴露無遺,“散戶機構化,炒股不如買基金”的理念開始真正的穿透人們的內心,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機構,專業的人,普惠金融,基金出圈,成為一種趨勢。而散戶機構化的資金又是數十萬億之多。
4、個人養老金入市,長錢和慢牛真正成為可能。
隨著12月17號國家剛剛通過的《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的文件,參考海外經驗,預期國內將可能按照“稅延+個人賬戶”的設計來發展第三支柱養老金體系,正式開啟“個人養老金”的新時代,這件事后續的落地可能會帶來資本市場增長邏輯以及眾多資管產品發展節奏加快的重大變化,特別是對于公募基金則是最大的利好。
綜合以上四個方面的因素共同累加,眺望未來,就像前面所說的,屬于中國公募基金的全新的春天或許正在到來。根據麥肯錫在今年1月21日發布中國公募基金行業報告中的數據預測,中國公募基金業務將在后續5年繼續達到18%的年均增長速度,成為大資管各類牌照中吸引新增資金的領頭羊。
過去的23年,是大江大河的23年,大時代的意義就是它能夠承載的大魚絕對不止一條,所謂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期待下一個五年,下一個十年,繼續水大魚大,沃野千里。(財富中文網)
作者萬幸為財富中文網專欄作家,財富管理轉型專家,北大光華MBA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財富中文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劉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