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銀行的角度看,為儲蓄客戶提供一體化的理財服務,從效率上看是應有之義,但站在監管的角度看,銀行在金融體系立足的根本卻并不在此,而由于潛在的不專業帶來的投訴問題,更是無法回避的問題。
多家銀行智能投顧暫停,甚至是之前已經拿到基金投顧試點資格的工行招行平安都主動暫停了類似業務,引發了不少投資者的關注,甚至有人把這樣的變化引申為兩個監管體系之下的博弈,大有陰謀論的意味。
事實上,如果把金融行業的變化視野拉的更長一些,我們就不會對發生在當下的一切顯得過分焦慮了,從2018年資管新規開始后,金融行業的“分業”特征就更為明顯,舉個例子,有人精辟地概括保險行業的變化為“保險姓?!?,言外之意就是短期儲蓄型保險背后過強的投資屬性本就不是保險公司該著力發展的。同樣的,對于銀行的變化和調整,難道不也是沿著這樣的路線在發展么?破除銀行理財資金池,是不是和銀保監會對于短期儲蓄險調整的背后訴求非常類似呢?
站在銀行的角度看,為儲蓄客戶提供一體化的理財服務,從效率上看是應有之義,但站在監管的角度看,銀行在金融體系立足的根本卻并不在此,而由于潛在的不專業帶來的投訴問題,更是無法回避的問題。對于資管新規,我們更多看到的是“打破剛兌”、“破除套利”,但如果我們再一次認真回看的話,會發現資管新規也是中國金融歷史上分業經營的開始,“大而不倒”是不對的,同樣的“大而全能”也是我們需要回避的,而“大而掩蓋風險”更是不能容忍的。
站在大金融的歷史上看,到底是分業經營還是混業經營,并沒有定論,即便美國也在金融發展的過程中,經歷了多次的路線搖擺。我以為任何調整都是基于金融根植的經濟背景,中國本身也沒必要跟隨美國的步伐,亦步亦趨。自己在經濟的變化中,找到最需要的金融路線,找到自己獨立的方法論,才是最重要的。(財富中文網)
作者付偉為財富中文網專欄作家,專注于財富管理和信托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財富中文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劉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