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來說,降準比較溫和,降息在目前階段的可行性和效果可能會弱一些。一是有可能突破穩健取向框架,或給人以大水漫灌的觀感。二是操作利率進行順周期調節存在可測、可控上的不確定性,有可能加劇經濟波動和金融風險。
中國央行決定于2021年12月15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此次降準共計釋放長期資金約1.2萬億元,一部分資金將被金融機構用于歸還到期的中期借貸便利(MLF),還有一部分被金融機構用于補充長期資金,同時降低金融機構資金成本每年約150億元,通過金融機構傳導可促進降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
從中期借貸便利(MLF)到全面降準,央行一直注重貨幣供應量調節,投放基礎貨幣。在經濟面臨新的下行壓力、房地產風險明顯暴露情況下,加大力度對沖經濟下行壓力,并支持實體經濟,實現跨周期調節和高質量發展。
為什么是降準而不是降息?實際上這是央行到底是盯住貨幣供應量還是盯住利率的策略選擇問題。盯住貨幣供應量是逆周期調節,間接傳導和影響利率;而盯住利率是順周期調節,最大問題是利率對經濟產生作用存在時間滯后性,同時因為是順周期調節,為了使利率維持在特定的水平,容易形成貨幣供應的周期性寬松和緊縮。
從目前來看,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穩健取向框架不變的約束下,央行勢必盯緊貨幣供應量,以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為操作目標,有利于更好發揮逆周期調節作用,既可以彌補MLF等公開市場操作在經濟和商業下行周期、貨幣流動速度下降時帶來的局限性,又可以較好發揮量、價、預期管理三重調節的功效,有利于保持宏觀穩定,避免經濟大的起落。
相對來說,降準比較溫和,降息在目前階段的可行性和效果可能會弱一些。一是有可能突破穩健取向框架,或給人以大水漫灌的觀感。二是操作利率進行順周期調節存在可測、可控上的不確定性,有可能加劇經濟波動和金融風險。
總體來看,為了經濟新舊動能轉換,同時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央行貨幣政策易松難緊,還是有充足的空間和工具保障流動性合理充裕。考慮到我國間接融資比重較高,宏觀杠桿率也較高,未來通過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可以邊際降低貨幣政策變動帶來的經濟波動和貨幣需求波動影響。(財富中文網)
作者張鵬為財富中文網專欄作家,財富管理資深人士,清華大學MBA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財富中文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劉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