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一直以來市面上不缺冠以“養老”字樣的銀行理財產品,何以這四只產品的落地備受矚目?仔細研究產品會發現,這四只產品的設計與純粹冠名養老的舊式銀行理財有著本質差異。這次試點產品向市場傳遞出的“真養老理財”的轉型趨勢和時代意義,值得財富管理市場中每一位參與者關注了解。
三個月前(9月10日),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養老理財產品試點的通知》,結合國家養老金融領域改革試點區域,選擇“四地四家機構” 開展養老理財產品試點。
三天前(12月3日),我國首批四只養老理財試點產品成功于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系統完成申報,正式亮相。
今天(12月6日),這四只產品正式開售。“四地四家機構” 分別是工銀理財在武漢和成都、建信理財和招銀理財在深圳、光大理財在青島。
雖然一直以來市面上不缺冠以“養老”字樣的銀行理財產品,何以這四只產品的落地備受矚目?仔細研究產品會發現,這四只產品的設計與純粹冠名養老的舊式銀行理財有著本質差異。這次試點產品向市場傳遞出的“真養老理財”的轉型趨勢和時代意義,值得財富管理市場中每一位參與者關注了解。
一是,普惠大眾,養老權利人人平等。這四只產品的投資起點都是1元,最高投資額300萬元。這個門檻解決的是普通大眾的養老理財渠道。與之前動輒5萬、10萬乃至100萬起投的銀行理財相比,這四只產品更加親民,更加普惠。而且從財富管理市場過去的格局看,恰恰是300萬以下可投資金額的人群最缺乏正規投資渠道和產品,而這部分人群占社會的絕大比例,是未來社會保障最沉重的負擔。養老需求人人都有,試點產品試圖解決供給端問題。
二是,穩健運作,用合理的機制抵御風險。由于此類產品定位的客戶整體風險承受能力不高,產品設置了風險準備金、平滑基金、減值準備等保障機制來形成安全墊,降低產品波動。具體做法是從產品的超額收益或者管理費或者資產中計提相應準備金用以抵御極端風險。這種做法是非常必要和貼心的。
三是,籍此廣泛地進行打破“剛兌”的投資者教育,讓理財浮動收益、不再固定利率的趨勢深入大眾認知。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將意識到理財產品不是存款,無固定收益率,浮動收益才是它們的真實面貌。每位投資者都需要考慮自身年齡、退休時間、財務狀況、風險偏好和流動性等諸多因素,確保產品、需求、風險三者相比配。長此往復,投資者教育深入人心,更好地糾正理財產品剛兌的錯誤預期,引導財富管理市場“賣者盡責、買者自負”。
四是,既通過長期封閉確保項目端的長期投資,同時又人性化地做了申贖制度和流動性設計。在以養老為目的的長期理財規劃中,長久期或者跨經濟周期的投資必然存在,而且也是為產品貢獻較高風險回報的好方式,諸如前些日子公募REITS被投資機構瘋搶,動輒幾十年的投資期,確實適合養老資金們獲得更長遠的豐厚回報。試點養老產品都設置了5年封閉期,輔以一定的分紅規則。招銀理財還設計了投資者罹患重疾等特殊情形下可提前贖回的條款,彰顯人性關懷。申贖靈活安排也是產品的一個加分項,未來更多的產品應該會跟進類似設計。
除了上述產品的微觀變化外,從更大的視角看,財富管理市場中,權益類產品的發展又邁出了重要一步。從“銀行理財(影子信貸)”到“銀行理財(超短期假浮動)”到“養老理財(長期真浮動)”,投資環境在變化,理財產品在進化,養老需求也在與日俱增。全市場,能夠提供養老理財產品的機構不僅僅是銀行,信托、基金、券商資管等等,未來更多的金融機構會在養老產品上做出更多樣化的努力和創新,這是每一位參與者可以持續關注的話題,同時隨著產品日益豐富,我們的甄選判別能力也越來越需要與時俱進地提升。(財富中文網)
作者陳燕為財富中文網專欄作家,與財富管理時代共同進化的研究員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財富中文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劉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