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支付寶、微信支付個人收款碼將于明年3月1日起被禁止商用”的消息沖上熱搜。但實際上,這是對此前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條碼支付監管新規的一種誤讀,新規提出的監管要求并非完全限制個人靜態收款碼商用,而是提出“個人靜態收款條碼原則上禁止用于遠程非面對面收款,確有必要的實行白名單管理”。
27日,人民銀行有關部門也對媒體表示,該說法系誤讀,并強調使用“碼牌”或者打印封裝的二維碼的商戶,需要向收款服務機構(如微信、支付寶等)申請轉為商用收款碼,但消費者日常支付體驗和感受不會受到影響。另外,按照相關要求,不得通過個人收款條碼為具有明顯經營活動特征的個人提供經營活動相關收款服務。至于哪些用戶屬于“具有明顯經營特征”,中國支付清算協會正在研究制定相關標準。
目前來看,關于支付新規的誤讀應該基本上已經被澄清,但當初這個誤讀的消息為何會迅速刷屏,引起廣泛關注并引發競相報道?這背后的原因仍然值得探究。
11月26日,一則“支付寶、微信支付個人收款碼將于明年3月1日起被禁止商用”的消息受到廣泛關注。但據筆者深入了解,2021年10月13日發布的這則《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加強支付受理終端及相關業務管理的通知》,并非對收款碼的商用完全禁止。通知強調了收款碼分為個人使用和經營用收款碼,經營用收款碼不在通知限制之列,將受到約束的主要是個人從事經營而使用的靜態收款碼。對此,輿論在理解金融監管要求的同時,也表達了對未來一些經濟活動過度監管的擔憂。
這個消息為什么會迅速刷屏?引起這么多人的關注并引發競相報道?
這個消息的背景,實際上是在政府最近一系列對市場的強力干預(比如限制地產行業、整頓線上教育等)引起的余波。
當筆者注意到這則消息后,我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要找到這則信息的源頭,確認一下究竟中國人民銀行是在何種背景下出臺具體何種措施以達到何種政策目的?
于是我很快通過搜索引擎就找到了人民銀行在其官網發布的消息(鏈接如下:http://www.pbc.gov.cn/tiaofasi/144941/3581332/4359567/index.html)
顯然,根據通知所述,央行的這份規范條碼收付功能的通知,對普通消費者來說,并不會帶來不便,大家還可以繼續在小飯館和路邊攤位上掃碼支付,前提是這些個體經營者和小微商戶申請辦理了商戶碼。
自支付寶從2010年10月首先在國內推出掃碼支付以來,掃碼支付成為了人們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人們已經習慣不帶現金刷碼支付,方便而又快捷,而且有效促進了個體與小微經濟和地攤經濟的發展。
不過,便捷與安全往往是矛盾的。掃碼支付正在成為個人身份、賬戶等隱私信息被泄露的一項重要渠道。因為掃碼支付而導致個人身份信息、賬戶信息被泄露,甚至賬戶資產被盜取的案件時有發生。
央行這次的規范支付終端管理,就是采取了疏堵結合的組合措施。在嚴格禁止個人收款碼用于經營性收款的同時,為個體經營者和路邊小販接入商戶碼支付體系提供便利,既保障了人們掃碼支付的便利和個人信息的安全,又兼顧了商戶的安全性和合法性。
要知道,商戶碼背后是一整套的清算風險管理體系,一旦發生資金被盜的情況,由于商戶碼采用的是一碼一戶,很容易被跟蹤鎖定。而且,商戶碼的使用,也減少了商戶收入在微信和支付寶里的沉淀,更方便資金周轉。因為不論是支付寶還是微信等,都設定了向銀行賬戶導入的免手續費額度。當然,央行規范支付管理,還有一項公共功能就是防范洗錢、詐騙和偷稅漏稅等。近年來一些企業和商家,用個人收款碼收取經營活動收入,致使相關經營收入被排除在應納稅之外,不僅面臨偷稅漏稅風險,而且也不能進行銷項稅、進項稅抵扣,進而導致商家難以與正規企業做生意。
禁止個人收款碼用于經營性收款,就是要在制度上,堵住個人支付碼進行灰色和黑色交易的漏洞。
總之,央行將于2022年3月1日正式實施的條碼支付管理辦法,不會對我們正常的掃碼支付產生明顯的不便,反而可作為識別掃碼支付安全的一條指標。當然,對個體經營者和小微商戶來說,由于其屬于小規模納稅人,其稅收普遍采取定額形式,一般也不會出現大規模的稅負增加。
拋開這個事件本身,筆者認為最值得提醒大家的是:在互聯網信息大爆炸的今天,人人都可以成為一個發聲渠道,每個人都似乎成了一家獨立的“自媒體”,但是要想成為一個合格的自媒體記者與編輯則必須要經過嚴格的訓練才能擔當起公共媒體的責任,要盡最大責任去報告事實而非個人的觀點、意見、情緒等價值判斷。
現實則是,越來越多的自媒體為了博得更多的眼球,經常使用震撼的標題來吸引與蠱惑潛在關注者,而罔顧事實的客觀真相;大多數普通人則缺乏足夠的訓練去尋找信息的真實源頭或找到未經中間人過濾的新聞原始版本。
在這樣的輿論環境下,不要輕易相信任何一個觀點,當某人說了一個信息的時候,第一反應不是反對或者支持,而是應當先按住情緒化的反應,先去搜索這個信息相對應的源頭,所涉及到的相關部門,去找你熟悉的專家機構核實。比如本次“支付寶、微信支付個人收款碼將于明年3月1日起被禁止商用”事件中,不斷有人發布類似的消息,在網絡上掀起了巨大的波瀾,針對這樣的事實我們可以第一時間去政府的公開網站核實或者致電相關部門核實,盡管我們可能得不到確定的答復,但這種求證核實和習慣應該是第一時間啟動的,在此之前,謹慎轉發到社群內做討論。
現代人越來越被諸如朋友圈、今日頭條、微博等包含了相當“自媒體”屬性的新型社交媒體所包圍時,我們的認知也被這些獲取信息的渠道所影響與塑造,甚至局限。又因為大多數國人未經過良好邏輯學的訓練,缺乏對事實與觀點的有效分辨,這就不可避免的帶來一個嚴重的后果,極容易被這些“新聞”所誤導以至于引起不必要的恐慌等。
當然,有效掌握先進的科技工具如搜索引擎等已經成為一個數字化時代普通公民的必備技能。研究一下不同的搜索引擎的基礎機制,可以幫我們更精準找到正確的、合理的信息,而不是人云亦云,不經過自己獨立審慎的判斷而陷入認知偏差或認知陷阱。尤其要做到兼聽則明,訣竅則是要聚焦在反對信息上,聽一個消息的正反兩面,即使其中一種角度讓你覺得痛苦。要能意識到,實際上每一個信源講述的內容都是在他私人視角下的。這就意味著,即使是好人,誠實的人,也會只講述支持自己觀點的部分事實,有時候,重要的細節就會忽略掉了。我們需要最基礎的事實,結合自己的獨立思考形成判斷,而不是把思考的主動權交給媒體評論員和情緒化的觀點。(財富中文網)
作者王亞松為財富中文網專欄作家,某科技公司首席數字官,清華經管MBA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財富中文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劉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