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泰國頂流明星Lisa的帶動下,泡泡瑪特旗下IP產品Labubu成為東南亞的“當紅炸子雞”,經常處于有價無市的狀態。此外,泡泡瑪特還與東盟國家的藝術家合作,打造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IP,例如與泰國藝術家合作推出的Crybaby系列,甚至創造了泡泡瑪特全球門店單日歷史新高。
毫無疑問,泡泡瑪特在東盟市場的成功除了自身運營的優勢,也得益于中國與東盟之間良好的宏觀政經環境。在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中,中國與東盟的深度合作正成為重塑亞太經濟格局的關鍵力量。雙方憑借龐大的市場規模、互補的產業體系以及政策協同,正在構建一個覆蓋數字基建、人工智能治理、文化消費創新的生態系統。
政策與基建:數字生態合作的戰略基石
不可否認的是,中國與東盟的數字生態合作建立在堅實的政治經濟基礎上。
中國自2009年起成為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2020年起東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2021年,中國與東盟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數字經濟成為雙方合作核心領域之一。2024年通過的《中國—東盟關于推動建立可持續和包容性數字生態合作聯合聲明》更是明確提出,以“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為方向,共同培育數字產業新生態。
近年來,中國在東盟國家布局跨境光纜、5G網絡和數據中心,例如中泰5G數字基建合作、馬來西亞國家數據中心項目等,為區域數字化提供硬件支持,推動數字基建互聯互通。同時,雙方將重點推動技術、標準、產業及治理合作,推進中國—東盟人工智能合作中心建設,并推動形成人工智能賦能數字化轉型合作倡議。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算力共享計劃”:早在2022年9月,廣西南寧市府就成立了“中國—東盟人工智能計算中心”,試圖通過超1000P算力基礎設施和跨境人工智能平臺,構建中國與東盟的算力網絡,并賦能工業、農業等垂直領域。
“算力是數字經濟‘心臟’,我們的算力機房擁有42P算力,相當于8萬臺電腦同時工作,其算力服務器集群主要用于深度學習模型開發和訓練,在智慧城市、智慧醫療、衛星遙感、AI質檢等需要大算力的行業領域,可讓研發人員更快地進行圖像、自然語言等AI模型訓練,更高效地進行科研探索。”負責投資建設運營“中國—東盟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的數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工程師張峻去年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此外,廣西將加快推進南寧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建設,力爭2025年底建成使用。南寧市還提出,2025年將依托南寧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和已建成的超1000P算力基礎設施,攜手華為、潤建等頭部企業,建好跨境人工智能創新合作平臺,打造面向東盟的人工智能產業高地。不過,東盟地緣政治復雜,且各國對數據跨境流動的監管要求不一,部分國家可能對數據存儲和傳輸有嚴格限制,也給這一宏偉計劃的落地帶來切實考驗。
與華為的合作方面,已成立五年多的中國—東盟(華為)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為當地企業提供了30多個“技術賦能+場景落地”的一體化服務。一個典型案例是,該創新中心助力廣西達譯科技有限公司研發東南亞小語種在線翻譯平臺,借助人工智能實現了更準確、更快速的語音識別、翻譯功能,東盟本地語信息采集、處理、挖掘與知識圖譜構建填補了國內空白。
中國和東盟的數字生態合作還在持續深化。今年1月于泰國曼谷舉辦的中國—東盟數字生態合作論壇、第五次中國—東盟數字部長會議上,中國工信部國際合作司司長徐朝鋒表示,雙方將加強5G、云計算、海陸纜、算力和數據中心、物聯網等領域合作,舉辦中國—東盟云計算發展研討會,推動共建亞洲海纜協會,制定“算力互聯互通伙伴計劃”等。
技術賦能產業:從智能制造到文化消費
實際上,華為對東南亞地區的賦能不僅僅限于中國—東盟(華為)人工智能創新中心。2022年,華為作為發起方之一,與泰國數字經濟促進局、數字經濟和社會委員會辦公室、運營商、泰國通信協會等共同成立5G聯盟,推動5G在各行業領域應用。
美的5G智慧工廠就是其中首批孵化的案例之一。坐落于泰國春武里府的美的空調泰國工廠,作為美的集團海外首個5G工廠,由美的集團聯合中國聯通、華為和泰國運營商AIS打造。該工廠占地面積約20.8萬平方米,整體規劃年產能400萬臺套以上,實現了生產環節的高效互聯,提升生產效率15%至20%,已成為東南亞區域智能制造轉型打造新的示范樣板點。
泰國AIS公司企業電信技術產品部總監Asni Vipatawat表示,通過這次與中國企業的合作,他學到了5G新技術的應用經驗,未來將復制這一經驗,幫助更多泰國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
這一合作的背后是中國在人工智能、5G、大數據等領域的全球性優勢,特別是在工業智能化方面——5G技術已融入中國97個國民經濟大類中的80個,并實現了在工業、礦業、電力、港口、醫療等行業的規模應用。
中國電信副總經理唐珂在中國—東盟數字生態合作論壇上表示,中國電信現已向全球全面開放云網、AI、視聯網等數字化能力,為合作伙伴的應用創新充分賦能,加快數字化轉型進程,并透露其積極在東盟地區開展數字化能力的海外布局和拓展,目前已在新加坡和印尼部署了天翼云節點,搭載手機直連和汽車直連衛星服務的天通衛星網絡已覆蓋17個國家和地區。
除了智能制造領域,東盟中產階級的壯大也推動了文化消費,尤其是年輕消費者對個性化、社交化消費的追求,助推泡泡瑪特的盲盒經濟在東南亞市場取得顯著成功。2024年上半年,泡泡瑪特在東南亞市場實現營收約5.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78%,增速遠高于其整體的海外市場收入增速。
一方面,泡泡瑪特通過融合東南亞傳統文化元素進行IP設計,吸引了當地消費者的關注;另一方面,泡泡瑪特利用虛擬偶像互動等數字化手段增強了與年輕消費者的互動性,進一步提升了品牌影響力。而泡泡瑪特的成功也離不開中國與東盟在跨境電商、數字支付等領域的政策便利化支持,例如TikTok Shop等電商平臺在東南亞市場的快速崛起,為文化創意產品提供了高效的銷售渠道。
近年來,包括東南亞在內的亞洲地區經濟增長始終保持韌性,亞洲開發銀行預計2025年亞洲經濟增速為4.8%。可以預期的是,中國與東盟在數字經濟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化,將繼續為智能制造和文化創意產業的跨境發展提供良好機遇。
挑戰與平衡:合作中的風險與應對
盡管中國與東盟的合作前景廣闊,但從企業開拓市場的角度而言,仍需應對一些特定的挑戰。
首先,東盟各國在數據主權和監管要求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這給企業在區域內運營帶來復雜的合規挑戰。例如,印尼的數據本地化要求,迫使企業投資建設本地數據中心或與本地數據中心合作,這不僅增加了硬件和運營成本,還要求企業滿足更嚴格的數據保護標準。
其次是技術落地適配性,東南亞多語言、多文化的環境對人工智能技術提出更高要求。例如,中國—東盟(華為)人工智能創新中心助力研發的東南亞小語種在線翻譯平臺,雖然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但仍需進一步優化。
最后,中國與東盟的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持續受到外部干擾因素的影響,而部分國家在技術標準選擇上受外部勢力影響,可能對合作項目造成不確定性。例如,美國通過其政策和戰略,試圖在技術標準制定中占據主導地位,這可能與中國企業在東盟推廣的技術標準產生沖突,不僅增加了企業的合規成本,還可能導致合作項目因技術標準不一致而受阻。
顯然,中國與東盟的合作已從單一技術輸出轉向生態共建,雙方的合作不僅是技術與市場的結合,更是一場涉及治理、文化、社會多維度的生態革命。企業若想在這一區域贏得先機,還需深度融入政策框架,靈活應對本地化挑戰,并以技術創新為支點,撬動跨行業、跨文化的價值網絡。(財富中文網)